宋代词人金朋说在文中写道:“唐代司晨有牝鸡,灭残宗室殆无遗”。一代女皇武则天从一个才人一步步走上皇位,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女皇帝,她执政期间,朝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更是为此后的大唐盛世奠定基础,但后人对其的评价亦有褒有贬。
汉高祖刘邦的结发妻子吕雉,便是现在广为人知的“吕后”。继秦朝一统天下实行帝制后,吕后是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外戚专政”的第一人当吕雉莫属。吕雉聪敏过人,手辣心狠,权欲极盛。
广为大众所熟知的,便是她在汉高祖刘邦去世以后,
将其生前最为宠爱的戚夫人做成人彘一事。不仅如此,她还强制性地让自己秉性善良的儿子刘盈,也就是汉惠帝前来观看她的这一“杰作”,导致刘盈被吓得大病一场。
但评价像吕后这样的一位历史大人物,绝不可只片面看见她的心狠手辣。在“执政”的十几年里,她用心治理国家,作为一位领导人来看,她的能力在历史的众多帝王中,也是排得上号的。后来还被司马迁写入《史记》,且在书中所占地位与帝王无异。
关于吕后之死,众说纷纭。
公元前180年,一向身体健壮的吕后突然逝世,死时虽已六十二岁,但死得的确过于蹊跷,毫无征兆地便撒手人寰。比较流传的说法是她死于被她害死的冤魂诅咒,在迷信的封建时代,这一猜测几乎被当成事实。
但经过现代史学家们研究,推测她可能死于狂犬病发作,却因毕竟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也给后人留下很多猜想空间。
吕后死后,政权自然理所应当地回到“刘氏”手中,吕后的族人皆在她死后遭到诛杀,可谓是真正的被“灭九族”。
作为一位劳苦功高的女政治家,为何最后下场却如此凄惨?历史学家易中天曾对此评价道:
吕雉她真的很冤。所以,吕雉以及被诛杀的吕氏一族到底冤在何处呢?
一、
所谓的“诸吕擅权”
“
诸吕擅权”,这其中诸吕,虽意为吕雉一族,但实际上就是将矛头指向她本人。吕雉擅权,这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毕竟是临朝称制的第一位女政治家,可是事实果真如此简单就能断定吗?
彼时,西汉为新建之国,且刘邦去世前不久,英布的叛乱才刚被平定。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朝局必然非常不稳定,因此
西汉从建国前到建国初期,一直都是战乱不断,各路人马对帝位虎视眈眈。
战乱必然导致人心不安,加上西汉势力派系也较为复杂,在汉高祖刘邦去世、乃至汉惠帝刘盈去世后,西汉的朝局都一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汉惠帝刘盈秉性善良,同时也代表着他优柔寡断,且抗压能力稍差,作为帝王来说这是致命的缺点。因此,
吕雉擅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她主观意愿,而是时势造就。
此外,吕雉一族本就在刘邦打江山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在刘邦还是无名小卒闹起义的时候,吕雉家族举家追随,吕泽等人,更是曾救刘邦于生死危难之间。且吕雉本人政治素养与能力极高,她在群臣中的威望也是十分显著。刘邦在世期间,因宠爱戚夫人意欲改立太子,群臣几乎都持反对意见,这才打消刘邦的念头。
二、
大兴分封助吕
吕雉临朝称制后,为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她模仿刘邦从前封王“改姓”,分封助吕。在吕雉摄政时期,西汉朝廷的格局除吕氏外,便是功臣派,此时的功臣派中只有三位位高权重的功臣——周勃、陈平、王陵。
吕雉有封诸吕为王的想法,但是她不确定此事朝臣们是否支持,于是召来周勃、陈平和王陵询问,征求他们三人的意见,周勃和陈平皆表示同意,王陵表示反对。
在汉高祖刘邦以及汉惠帝刘盈去世之后,能担大任的仅剩吕雉一人。
她虽意欲分封助吕,实则也是为大局考虑。分析吕雉这个人,会发现她虽权欲极盛,但骨子里却是意在维护刘邦打下的江山。改姓更多也是为稳固政权,进而江山。所以才会得到周勃与陈平的支持。
三、
易中天:“她真冤”
前面已经分析到吕后的劳苦功高以及优秀的政治能力。
纵观吕雉一生,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她实属真正意义上的“美强惨”。因父母之命下嫁当时的混混刘邦。刘邦非但没有珍惜她,还一直拈花惹草。跟随着刘邦好不容易打下天下,坐上皇后之位,还时时刻刻要面对被戚夫人拉下马的危险,自己的儿子刘盈也面临着被废黜太子之位。
后人时常质疑的诸吕擅权,也实属当时的局势所迫。死后却落得诛九族的下场。所以才有易中天的评价:
吕雉真的冤枉!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代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