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2013年,我国启动“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依托古代丝绸之路,重新发展亚欧经济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是世上重要的经济带之一。汉武帝时期,匈奴不断向周边扩张,不止与接壤的小国家爆发战争,也扰得大汉边境不得安宁。于是,汉武帝决定给匈奴一些教训,当时匈奴人来中原投降,汉武帝从投降的堂邑父口中得到消息:西域有一个月氏(读音为知)国,他们与匈奴不合,常年征战。
匈奴曾击败月氏主力,杀掉他们的首领,将月氏首领的头颅做成酒杯。月氏被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向西迁移,以求在西域地带找到立足之地。也就是说,匈奴和月氏之间,有难以解开的世仇。无奈月氏力量渺小,复仇的计划难以实施。
这个消息让汉武帝陷入沉思。月氏在匈奴的另一侧,又和匈奴有仇,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如果拉拢月氏与汉朝一起夹击匈奴,那么攻打匈奴必定更加顺利。并且,月氏占据重要地理位置,能切断匈奴的补给,如果在攻打匈奴时能得到月氏的帮助,那么无异于如虎添翼。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要和月氏结盟,很现实的问题是怎么走过去。大汉与月氏之间隔着匈奴,要想联系到月氏,就得穿越匈奴的地盘。这样高难度的任务,让朝中大臣都沉默了,因为,前途毫不明朗,谁也不愿意去冒这个送命的险。正在汉武帝一筹莫展之际,张骞挺身而出,请命前往月氏。
接下来就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他带着100多名勇士和堂邑父作为向导,踏上寻找月氏的道路。不过,他们的第一次出行很不顺利,刚到匈奴,就被匈奴人察觉踪迹。当时虽做了伪装,但因为语言不通,举止也与当地人不同,所以引起怀疑,被带到匈奴王庭。
在匈奴王的拷问之下,他们不敢说出想与月氏联合的计划,而只是说想与月氏互通使节。单单这个说辞,就让匈奴王柏然大怒,反问张骞道:“如果我想与南越通使,你们汉人也会答应吗?”
幸运的是,当时匈奴和大汉并没有完全撕破脸,张骞作为大汉的使臣,匈奴王不能激化国际矛盾,没有伤他们性命,只将他们放逐到草原深处,还给张骞找了个本地老婆,想要对张骞有所牵制。张骞对汉朝的忠心不变,但他也知道,现在不能硬碰硬,只能安分守己,韬光养晦,以便让匈奴人放松警惕,获得逃跑的机会。
过了几年,匈奴终于放松警惕,张骞带着老婆孩子和堂邑父才得以出逃。张骞还是没有放弃去往月氏的使命,一路狼狈的往月氏而去,走了好几个月才终于走出匈奴的地盘,到达大宛国。在大宛,张骞一行人受到礼遇,并在大宛勇士的护送下抵达月氏。
月氏当政的王后真尔朵接见张骞,却表明月氏如今安贫乐道,百姓无心再起争端,不愿再提复仇。并且现在的月氏离匈奴很远,不愿意再与匈奴对抗,一句话,就是不愿意和大汉一起打匈奴。张骞当然不甘心放弃,他花费十多年的时间,终于走到月氏,哪能凭几句话就被糊弄过去?
于是,他留在月氏,多次求见王后,王后每次却都将攻打匈奴的事情绕了过去。这样过了一年多,张骞终于心灰意冷,只得带着人离开月氏。在经过匈奴的时候,居然又被扣押,幸运的是,这次因为匈奴内部发生矛盾,自顾不暇,让张骞等人得以逃脱,回到故土。
这时候,离张骞出使西域已经过了13年。汉武帝对张骞的所见所闻十分感兴趣,张骞用大量时间给大汉天子汇报一路上的所闻所见与风土民情,因为劳苦功高,张骞被封为太中大夫。后来张骞又一次出使西域,带着浩浩荡荡的人马往西域而去。目的不是与月氏结盟,而是宣扬大汉王朝的国威,在西域之外的广袤地区,还有35个国家。
而在这一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张骞为大汉寻到另外的盟友——乌孙,他们很愿意与大汉一起出兵攻打匈奴。张骞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冒险家与外交家,他为汉朝与西域、中亚甚至更远的地方,开辟了一条无人走过的道路,也为之后的2000年,打通一条繁荣的贸易之路,促进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资料:
《大月氏:寻找中亚谜一样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