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大导航系统里,原来的目标是争二保三,但我觉得既然上场就要进球,我的目标就是世界第一,否则咱就别做。”
这是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的一句话。26年过去了,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于从无到有,走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建成了百分之百自主控制的卫星导航系统。
这不仅仅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中国航天事业,也同样意味着我国打破了美国GPS的全球“统治”的地位。其实,北斗的建设过程困难重重,但林宝军带领的81人首发星团队绝不是等闲之辈。
这群平均年龄不过31岁的祖国建设者的非凡成就,是中国人民有目共睹的——他们仅仅走过了大约三个春秋轮回,就完成了美国GPS2跨越到GPS3二十年的工作。
虽然,万里长征成功只迈出了第一步,但那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没有辜负全国百姓的期望。被称为“北斗狂人”的林宝军就高度赞扬北斗团队,是一个有自信、追求和梦想的团队。
当最后一颗倾尽心血的组网卫星升至浩瀚星空的那一刻,不仅体现了全体科研人员的拳拳爱国之心,也让新时代的北斗精神鼓舞了无数青年人。
核心100%国产化的“湛卢剑”
“自主铸就北斗星,创新擘画玉汝成。”如此慷慨激昂的诗句同样出自林宝军,这是他在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上,应此情此景作的诗篇。想到2020年疫情等诸多情况,这可能是今年唯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了。
在这场历时11年的万里长征科研路上,林宝军带领的科研团队,先后研制并发射了12颗北斗导航卫星,被称为“北斗战神队”。
其中,最令人骄傲的成就莫过于,他们攻克五十余项关键技术难题,进而推动了我国航天领域五百多种部件的国产研制工作,从而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核心部件100%国产化。
而这支队伍的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曾任神舟飞船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的林宝军,北京的研究让他做得风生水起,但一纸调令下,他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上海。
虽然还在航天事业领域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但是担任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对于他来说,依旧是全新的挑战。林宝军带领的团队里大部分还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但是每一个人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自信满满,不惧挑战。
在多年航天领域“摸爬滚打”的林宝军当然知道,想要研制出连美国人都做不到的技术是十分困难的,更不用说卫星的技术攻关常常是以十年为一个单位。
在很多人眼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在2024年建成,就是奇迹了。但林宝军并不畏惧,他还想要实现北斗“争三保二”的跨越式技术追赶,于是他计划打破航天领域的那个不成文的规定:卫星采用新技术的比例一般不超过30%,但是谈何容易啊。
对于林宝军来说,他既然上场了,就一定要进球。他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与团队达成了共识——我们不走寻常路,我们不要墨守陈规,设计框架不设限制。
正是在这种自主创新、万众一心的精神推动下,林宝军团队只花费了三个春秋,就做了美国20年的事情,并且北斗卫星上新技术的占比达到了惊人的70%。
很多人都知道,林宝军常常将北斗比作“湛卢剑”——这支剑在历史上因为无坚不摧但不见锋芒而出名,正好迎合了他设计的北斗卫星的主要目的,把“保家卫国、造福于民”永远放在第一位。
北斗三号卫星在林宝军团队的研制下,成为了一个仁者之剑,林宝军在采访中曾自豪地说:“要让北斗好用耐用,老百姓愿意用喜欢用,想到导航就能想到北斗。”
中国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在2009年,人们常说林宝军团队的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在人们眼中他们创造了“无法想象的奇迹”。一路走来,“拦路虎”不可计数,但这个年轻的团队就喜欢挑战不可能,而他们的口头禅是“我们来想办法”。
面对上级的任务,林宝军他们的承诺,向来是说到做到。比如在面对卫星和上面分级解锁的时候,面临的分离面冲击响应远超抗冲击指标。
如果做不到创新,将影响到整个计划的进行。工程师不仅处理着比山还高的数据文件,还四处访问寻求解决的灵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首创的框架面板式模块化导航卫星型谱,从理论到实际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拦路虎”远不止一只,而且一只比一只来得凶猛。林宝军团队在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过程中越发地懂得了一个道理:“有时候,理念和观念的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不容易。”变换思路、举一反三、另辟蹊径早已深深刻在每一个北斗人的思维中。
正因如此,他们独创了功能链的概念,给卫星做了个“大瘦身”;他们还首创了“星星通”的星间链路技术,全方位提高了卫星的功能……
在不分昼夜的奋斗里,林宝军始终秉承一个信念——要做到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这种敢于追求卓越的精神,让他经过深思权衡后,决定将名不见经传的国产龙芯处理器搭载于卫星中。
不出所料,龙芯不仅计算能力优秀,也不惧各种恶劣的环境。从那以后,北斗三号卫星核心部件做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伟大跨越,不再被“卡脖子”的北斗人底气十足地说:“国产不等于不好,国产不等于不可靠。”
如今,在某些领域北斗已经与GPS平起平坐,是世界上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林宝军对此表示:争第一并不是显摆,而是更好地提供服务。
北斗比你想象得“牛”
看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年铺天盖地的喜讯,很多人表示,并未感受到惠及于民,也并没多么厉害。其实,北斗卫星在全球130个国家观测到的数量,已经超越了GPS。
中国的“千里眼”悄无声息地进行地全球性的部署,很多人似乎忽略了如今定位更加精准的导航软件背后有了北斗的支持。
当林宝军团队于今年6月成功发射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后,代表着北斗的全球部署基本完成。面对其他国家导航系统出现的信号不稳定、精度不高的情况,全球已经有137个国家与北斗签署合作协议,接受了北斗相对更加出色的服务。
以往,美国人的GPS几乎代表了导航卫星领域的巅峰,而北斗就是在这样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如今靠着自主研发崛起的。
面对美方的虎视眈眈,中国根本毫不畏惧,今非昔比的我们,也开始制定自己的规则。苹果手机公司不曾料想的是,如今竟然要过“北斗关”——刚刚发布不久的iPhone12系列的手机就全部支持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为什么有人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横空出世,因为它能做到国外导航系统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北斗的短报文通信功能,想凭借卫星来发短信,这是任何一个他国的卫星系统都做不到。但我们不仅能发短信,还能发送1000字的短信。有了这项功能,即使人在没有基站信号的荒漠和大海上,也能凭此功能与他人正常联系。
除此之外,北斗导航的精准度甚至做到了厘米级的精准定位服务。即使还没有做到民用,但它在国土测绘、农业生产等领域已经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果大规模投入民用,甚至你可以用它监测自己房子的安全性。当然,北斗在搜救领域的贡献更是史无前例的,它独有的救援双向信号反馈信号,可以保持求救者与救援人员的实时通信。
从一穷二白到质的超越,都离不开诸如林宝军等北斗人的拼搏和贡献。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深深地体现在了中国的“北斗”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7a859fb53744fd9063b2a6f7ee058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