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上海一赌鬼工人被判死刑,死后,妻子才知道他真实身份
1945年,忻玉英嫁给了上海电力公司杨树浦发电厂的工人王孝和,婚后发现丈夫有诸多反常。
反常一,丈夫经常回家很晚,身上还残留有香水味,问他晚归的原因,总是闪烁其词。
反常二,夫妻房事很少,丈夫还采取避孕措施,说不想要孩子。
反常三,婚后不久,丈夫突然学会了赌博,还要她在外面望风,说是怕“抓赌”;可是当她问邻居的时候,对方说:“警察从来不会到别人家里抓赌。”
直觉告诉忻玉英,丈夫一定瞒着他,在干什么事。
忻玉英和王孝和都是浙江宁波人,两家距离只有十里路,而王孝和的外婆家跟她家是邻居,只隔着一堵墙。
忻玉英比王孝和小了4岁,每当王孝和到外婆家去的时候,总到隔壁跟她在一起玩。说来也怪,小时候王孝和很是调皮,经常欺负小朋友,唯独对忻玉英非常友好。
有一天,王孝和的外婆突然对忻玉英的母亲说:“把你们家女儿给我外孙当媳妇吧。”外婆看出,忻玉英是个美人胚,这才见“色”起意。王孝和也长得很英俊,忻玉英的母亲觉得女儿不吃亏,就爽快答应。
可到了后来,王家却失信了。
不知不觉,忻玉英已经15岁,按照当地习俗,男方要到女家送聘礼。这样一年后,女方16岁到了法定结婚年龄,就可以完婚。忻家左等右等,却没有等到王家人上门谈聘礼的事。
这样等了两年,忻玉英17岁了,早到了出嫁的年龄,同龄的女孩都已经当了新娘,生了娃娃。忻玉英却还待字闺中,无人问津,大家都知道她名花有主,也没有人上门提亲。即使有人提亲,她跟人有婚约,诚实守信的忻家人也不敢答应别人家。
忻妈妈忧心如焚,坐立不安,头发都愁白了。
王家为何爽约呢?因为儿子几年前就去了上海,到那里就失联了,也不往家里写一封信。
儿子杳无音信,送去聘礼的话,谁去娶人家姑娘啊?王家也苦无它法,只能焦急等待儿子的消息。
忻妈妈有些着急,她隔三岔五去王家催:“你们家是不是想毁约?”
王孝和的妈妈自觉理亏,就去了上海寻找儿子。怎料去了之后,她也没有了消息。这边忻妈妈等不及了,她在1947年春节,带着19岁的女儿直奔上海。
她们之所以敢去上海,是因为忻玉英的姑妈就住在那里。几经辗转,他们终于跟王孝和的妈妈联系上并见了面。
王孝和的妈妈说了一句话,差点把忻妈妈气得吐血:“我儿子听人说,你女儿又信佛,还好赌,作风不正。”
原来,王孝和有个远房表妹也早就看上了表哥,想嫁给他,得知表哥已经订婚,就写信造谣,说忻玉英很多坏话。
忻妈妈对王孝和妈妈说:“我姑娘知书达理,温柔听话,你们可以回去打听一下,不要道听途说。”
王孝和妈妈细一打量,又琢磨了一会,可不是嘛,眼前的忻玉英十分腼腆,举止得体,说话温柔,怎么也不像个问题女孩。
再说了,如今的忻玉英如花似玉,王家又不算什么大富之家,人家还愁没地方嫁?看来还是因为误会,耽误了人家姑娘那么多年,而人家姑娘则无怨无悔,不去嫁人,耐心等待。
王家的人意识到了自己做错了,对不起忻姑娘,内心充满歉意。既然如此,那还不赶紧娶人家姑娘,还等什么?
事不宜迟,就在第二天安排忻玉英和王孝和见面了。
王孝和如此怠慢忻姑娘王孝和,是不是有了能耐,变心了呢?
1924年出生的王孝和,父亲是杨浦发电厂的一个锅炉工,家境贫寒,根本上不起学。
14岁那年,他才有机会到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学习,这是内部培训子弟的学校,不用掏学费。因为父亲就业的发电厂,是英国人办的,所以他们才会拿钱让工人子弟免费上学,毕业后包分配,在厂里上班。
毕业后的王孝和只是杨树浦发电厂的一名普通的工人,在电管理室当抄表员。他没有迎娶忻玉英,不是嫌弃,实在是因为太忙,除了忙工作,还在秘密做着“不可告人”的事情。
14岁的时候,王孝和就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许统权。两年之后,他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到了1946年,22岁的王孝和已经是电厂控制室的工会总组长。
上班的时候,肯定是忙工作。下班的时候,就是到处串联,发动群众,跟资本家进行不懈斗争,领导和组织工人大罢工。
那时候的王孝和,整天忙得焦头烂额,每天睡不到五个小时,怎么还会记得外婆给他订的娃娃亲?再加上那个远房表妹的造谣中伤,王孝和对那桩婚约更不放在心上了。即使在约好见面的第二天上午,王孝和惦记着工厂的事,也对忻家母女心不在焉。
到了忻玉英姑妈门口,连家都没有进,只是在门口等候,让弟弟进去通知忻妈妈。忻妈妈本来就生气,现在听了通报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说道:“好大的架子,还要我们出去迎接?”
嘴上这么说,忻妈妈还是咽下气,跟女儿一起下楼去见王孝和,既来之则安之,她可不想再错过。
这时候的忻玉英已经多年没有见过王孝和,都不知道他变成什么样子了,她一边往门口走,一边想象。到了门口,她看到了一个穿着蓝色工装,身材挺拔,英俊帅气的青年。
看到他的第一眼,忻玉英的心顿时泛起了微澜。忻玉英是乡下人,对城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对这位“未婚夫”更是再见钟情。
相比来说,穿着对襟衣服,扎着两条长辫子的妹子忻玉英,显然有点土气。但是王孝和没有丝毫的嫌弃,见面之后即带着她坐上了黄包车,先去上海大世界逛,后来又去跑马厅。
王孝和一边走一边与忻玉英谈笑风生,十分体贴。忻玉英本来还有点自卑,看到王孝和如此热情,心里的包袱也放下了,给王孝和讲乡下的见闻。不知不觉,两颗年轻人的心的距离慢慢靠近。
经过两个多月的接触,他们的感情急剧升温,在忻玉英姑妈的催促下,二人完婚了。
对于婚后的生活,忻玉英满怀期待,可是后来的日子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和谐,矛盾很快产生。
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住房太狭窄。王孝和弟兄三个,加上父母,一家5口,住在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平房里。结婚后,王父住到了厂里,但空间还是太拥挤。
这样的环境下,彼此的呼吸都能听得见,晚上小夫妻在一起提心吊胆,大气都不敢出。
婚后,王孝和跟母亲商量,到外面租房住。母亲听了火冒三丈:“小乌鸦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你就是格没良心的小乌鸦!”说完,母亲抹起了眼泪。
老人家这样生气也可以理解,儿子婚前的爱都给了母亲,婚后多了一个人,爱被分走了一份。现在儿子儿媳搬出去,老人家能不失落吗?
可是家里地方确实太狭窄,无法凑合,王孝和不为所动,执意要搬出去。王母见状,也狠下心来说:“你真要那样,就净身出户吧,家里的东西一样也不许带走。”
王孝和的换洗衣服也被王母搂在怀里,不许拿走一件,老人家心下还是舍不得儿子,希望以此“刁难”儿子,让他知难而退。
果然,小夫妻搬出去之后,儿子回去拿换洗衣服都要遭到母亲声泪俱下的数落。王孝和知书达理,理解母亲的苦衷,不忍让母亲生气,但是在这件事上又不能妥协,只好用另一种方式弥补。那就是领到工资之后,大多上交给了妈妈大头,自己留下小头。
这一来,王孝和的日子很紧巴。租房了就要付房租,还要购置新家具;这一来,用在生活上的钱就少得可怜,不得不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小夫妻两人的生活拮据可以想象,别说是吃肉,婚后连茶叶蛋都没有吃过。
忻玉英对此毫无怨言,长期以来,母亲一直教诲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嫁给了王孝和,就要接受他的一切,不管面临什么处境都要认命。再加上忻玉英本来就善良,不是势利女人,并没有抱怨家穷,坦然接受这一切,还面带微笑。
看到妻子如此贤惠,王孝和充满感激,对她更加体贴,这让忻玉英很知足。
可是渐渐地,她发现丈夫变了。就像文章开头那样,丈夫回家越来越晚,有时候,身上还有香水味,没有不良习惯的丈夫还学会了抽烟喝酒和赌博。
更诡异的是,丈夫想了很多办法,不让她怀孕,说是先不要孩子。
对此,忻玉英百思不解,结婚不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吗?孩子是爱的结晶,是夫妻感情的纽带,谁不渴望有下一代?丈夫为何如此有不要孩子的奇怪想法?
最难以接受的是,丈夫不但迷上了打麻将,成了“赌鬼”,还把形形色色的朋友带回家玩。他们玩的时候,还让她到外面观察风声,说有人来了要赶紧报信。
“打麻将有什么可怕的?”忻玉英问。
“怕警察来抓赌啊。”王孝和煞有介事地说。
忻玉英一听,信以为真。可是很快,她就得知,丈夫“欺骗”了他。
原来,不远处有个街坊,大家称她张姐,她丈夫也在赌博,却并没有人站岗放哨。
“张姐,你为啥不望风,不怕警察抓赌吗?”
“哈哈,你到底是乡下人,懂得少,警察从来不会到家里抓赌的。”张姐带着嘲笑的口吻说。
得知丈夫欺骗了自己,忻玉英十分难过,可是性格内向的她并没有选择去跟丈夫对质。只要他不抛弃自己,什么都可以接受,忻玉英这样告诉自己。
她唯一无法接受的,就是不能做母亲,但是她又不好意思说。这时候,婆婆发现了端倪,以为儿媳不能生育,就逼着她去医院看病。忻玉英无奈,吞吞吐吐说出实情。
婆婆听了大怒,跟儿子摊牌:“你不让我抱孙子,我就死在你面前。”如此一来,王孝和不再避孕,他们很快有了自己的女儿。
女儿降生后,夫妻愈发恩爱,家里每天充斥着欢声笑语。即使丈夫不在家,忻玉英也不寂寞了。
女儿一岁的时候,忻玉英还怀上了第二胎,她更是心花怒放,充满期待。
就在这时候,丈夫出事了。1948年4月21日,是忻玉英的生日,王孝和请了假,吃过早饭就出门去买菜,他要亲手做菜,让妻子开心。
怎料丈夫这一走,却再也没有回来,他被捕了。后来,忻玉英才知道,丈夫是共产党员,他跟自己结婚,是向组织申请,得到同意后才进行的。
他们结婚,搬出去住,只有一个目的,都是为了革命方便。而所谓的打麻将,其实也是个幌子,是为了跟同志们学习文件,开会,安排下一步的工作。
身上有香水味,那是王孝和为了麻痹敌人,让人觉得他胸无大志,玩世不恭。
不想要孩子,是因为王孝和知道自己的工作很危险,在刀尖上跳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事,身首异处。如果有了孩子,就会让他出生不久便失去父亲,对他太不公平。
对于丈夫所做的一切,忻玉英毫不知情,这是地下党的纪律决定的。丈夫在他面前,从不谈论政治,更不会说自己是共产党员。
那么,王孝和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捕的?
1948年2月,上海申新第九棉纺织厂近万名工人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举行罢工,遭到国民政府军警镇压,死伤无数,震惊一时的“申九惨案”发生。身为杨树浦发电厂工会负责人的王孝和前去声援,引起反动派注意,将他列入黑名单。
当年4月,国民党当局开始秋后算账,大肆逮捕各厂工会负责人。国民党特务闯进王家,说只要他加入国民党,过去的事一笔勾销。
王孝和毫不犹豫,予以拒绝,特务碰钉子,灰溜溜地离开。特务走后,他知道敌人要动手了。
王孝和本来可以转移,但是还有很多文件没有处理。这天是妻子的生日,他借口说去给妻子买菜,到了厂里,将那些文件藏的藏,烧的烧,用了很长时间才处理完毕。刚处理完,敌人便出现了,给他戴上了一副冰冷的手铐。
在狱中,敌人对他用遍了各种酷刑,将他折磨得死去活来,遍体鳞伤。他严守机密,没有出卖同志,没有背叛组织。
6月28日,上海高等特种刑事法庭以“叛乱”罪判处王孝和以死刑。三个月后,王孝和含笑走上刑场,坦然面对刽子手的枪口。
他的笑让刽子手头皮发麻,持枪的手不住地颤抖。
最终,枪还是响了。
由于刽子手过于恐惧,手脚颤抖,打了6枪之后,王孝和才中枪倒地,英勇就义。
丈夫被捕后,忻玉英才知道他的过往,知道丈夫最初娶自己,除了因为感情,更多是以此做掩护,从事革命工作。
但她并不恨丈夫,丈夫在狱中给他写了50封信,每一封都充满了深情。
“我是爱你的,为了天下大多数人生活得更好,我冷落了你,在此对你说声对不起。”
“没有我的日子里,你要好好爱惜身体,将我们的孩子养育大,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欠你太多,只能来生报答。”
滚烫的文字,让忻玉英完全理解了丈夫,了解了他所从事的革命工作;因此,她对丈夫没有丝毫怨言。
王孝和牺牲当年,他们的小女儿王佩民呱呱坠地。 忻玉英化悲痛为力量,含辛茹苦将一双女儿抚养成人。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国民党的老巢南京,蒋介石政权彻底垮台。
5月,上海解放,人民政府将王孝和认定为烈士,忻玉英和两个女儿成为烈士家属,被妥善地安置。
每当清明节,她都会带着女儿来到丈夫坟前烧纸,对他说:“孝和,你的女儿一天天长大了,我要让她们将来继承你的遗志,做对国家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