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如何设计人生?古典老师给普通人和家长的建议

2022-06-27   未来春藤

原标题: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如何设计人生?古典老师给普通人和家长的建议

这几天,高考成绩陆续公布。

有人说,高考最后一科铃声响起的那一刻,一切都尘埃落定了。也有人说,高考不过是考试,填志愿才是人生。

实际上,高考并不是终点。不管是高考成绩,还是填志愿,决定的都是未来四年孩子将在哪所学校生活学习,真正决定孩子未来幸福与否的是这四年他打算怎么过。

不确定时代,如何抓住改变人生的机会?未来春藤老喻对话顶尖个人事业发展顾问、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老师,给大家带来这份“人生备考攻略”。

以下观点来自古典老师。

一、人生设计的现实意义

现在中国教育的现状叫“有高原,无高峰”。

意思就是说,大家的平均素质都不错,但整体没有特别杰出的人。

我个人来说,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为高原,我希望他成为高峰,哪怕成为盆地也挺好。

我养育孩子的自信主要来自于两点:

第一,我认为,什么样性格的孩子都可以活得很好。

第二,我有一个很深的感悟,后天的教育帮不了孩子什么,但可能会毁掉他。

很多家长小心翼翼、一个时间点不落地完成了所有的规划动作,但孩子过上了平庸的生活。

我也亲眼看到过,大量主流价值观里面的“好孩子”,实际过得很糟糕;很多学历不高、家庭教育不好,或者没有陷入各种“卷”的孩子,反而活得超级好。

为什么会这样?

有一次,我跟余华聊天,我问他:“出版形势不好,怎么办?”

他回答我:“不用着急,好的作家都是忍不住、神经病般地要写,他们根本不在乎出版,不在乎赚钱。”

教育方面的计划、目标、框架等等功利性的价值,只能维持孩子,而不能创造他。

孩子本真的东西就能够让他活得很好,家长只需要帮他避坑就好了。

既然如此,那人生设计的意义在哪里?

我们都知道AI,AI写作文虽言之无物,但能打高分。

有一次,我跟贾行家聊AI作文的话题,我俩沟通出一个观点:AI写出的文字不能叫文学。

因为AI可以解决AI的问题,或者可以解决设定作文标准那个人的问题,但是AI解决不了每个人的问题。

换一个角度想象,如果人类写了一篇莎士比亚的文章拿给天鹅看,天鹅也不会认为这是天鹅界的文学。

如果我们还是肉身,即使AI发展得再好,人类用独特的情感,或者用原始的大脑去诠释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依然是存在的。

所以说,除了功利性的目标以外,比如怎样设计人生更厉害,怎样更短时间赚更多钱,人生还有另外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

如果一个人非常成功,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好,但他每一天都很难受,那这样的“棋盘”还要下吗?

从工具理性的角度,确实有一些人长期落在某一个困局中间出不来。

我们家阿姨,她在东北的工作被顶包了,也没有养老保险等基础保障,她每天打两份工才能维持在北京的基本生活。

如果在老家,这种脆弱的循环极有可能会直接崩掉,所以她根本离不开北京。

从功利性的价值上,我会建议她有时间学个新技能,我会给她介绍更多的好人家,帮助她提升单位时间的价值。

但我预测她跑不出“老鼠圈”,这个时候审美的部分就应该出现,我会鼓励她看一些书籍。

也许她一生都不会出一本书,但人生保留一个梦想,在上下班的路上收获一些美好的小瞬间,我觉得也蛮好。

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有困惑的时刻。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审美的意愿会非常重要。

二、给普通人的建议

人要理性地评估,自己在真实游戏赛场里面的位置。

不管是211、985的孩子,还是二本、三本院校的孩子,现在就业单位基本上不会看学历了,而是看一个人有没有亮点,哪怕这个人特别激愤,特别会做视频,或者特别会写东西都行。

面对高职院校的孩子,就业单位的期待就是业务能力,能不能干活儿,干活儿能不能干好。

未来五年、十年再看,那些毕业于一本、二本的擅长营销、推广、内容的学生,不一定比毕业于211、985的学生差。

“适合才是最好的”,不是一句鸡汤,而是最优匹配的算法。

我给很多人做职业优化,我都不会建议他们努力去追寻梦想。

经济环境好,大家可以努力追寻梦想,但经济环境不好,我的建议是“60分加120分”。

大部分都会低估做一个60分的人的红利,或者做一个120分的人的红利。实际上,60分的事情很容易做到,120分的事情也容易做到。

有一次我跟罗永浩聊,我问:“你怎么搞那么多大事情。”他说:“搞大事情反而更容易。”

一件足够大的事情能够拉动足够多的人,在同一件小事上,大家横向竞争会非常难。

从这个角度看,普通人的红利在两侧。

60分的基础安全感:大部分过得好的都是在体制内混着的人,包括刘慈欣、卡夫卡、当年明月,他们都是下班以后以很低的成本去做一些事情。

只要你能够恰当地降低欲望,同时不太在乎周围人对你的评价,60分保底是很好的。

前段时间,我去一家公司给高管做培训,其中一个人之前在惠普,他说咱们公司每年增长10%、20%,甚至200%,我们都非常累,连续四年没有9点前下班。

他更尊重惠普的做法,惠普是每年增长5%、6%,一旦超过了10%他们就会自我批判说今年是不是太激进了?这样的方式,惠普持续增长了100年,最后的数字是非常吓人的。

在一群高科技的新锐中间,惠普就是保持了普通人的红利。

我个人很喜欢陈丹青、木心,他们都保持着普通人红利,而不是大红大火的人。

最火的地方往往是竞争最恶劣、牺牲维度最多的,你需要从多维人降到一维人甚至半维人的状态,我认为是不值当的。

多出的时间做120分的事情:不要干80分的事,因为80分到100分的阶段会非常累,普通人都在这个阶段“卷”。

我的建议是直接去干120分的事,干成就爆了,干不成也无所谓,因为过程会很爽。

什么叫120分?如果你已经进了985、211,且毕业就准备工作的话,我建议你尽快用学校的资源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要干得特别炸,干十件出圈两件你就成功了。

如何做出一件很炸的事情?

在工业化时代,谁动手快谁就赢。当所有人都掌握了一系列流程以后,你会发现生产这一环节彻底红海化了。

在信息化时代,当你把事做十倍好、百倍好的时候,它瞬间就能爆,因为世界是一个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大了百倍,但商品的制作成本很难提升一两百倍。

如果你能够维持住基本的生存成本,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个闪光点,就有机会做出一件很炸的事情。

我也认为,做出一件炸的事情,一定是基于热爱的。

如果把一件事做到10倍好,从0到8倍的阶段,收益很有可能是零。如果你本身热爱这件事,那它又归于稳定部分了。从8到10分爆的瞬间,你极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完全躲开80分到100分的竞争,60分和120分万岁,这是在波动时代更爽的一种活法。

三、给家长的建议

我们没办法否认教育是一家大工厂,也没法否认工厂的效益还是不错的。

但我认为,家长的身份不是资本家,不应该老师上课抽孩子,下课家长还帮着老师抽。

家长的身份应该是工会主席,应该保护工人、关怀工人,应该让孩子知道资本家的嘴脸是丑陋的,我们一方面要利用他搞钱,一方面别把自己搭进去。

前段时间,我妈出了一本书,把我小时候的段子全写了下来。

出版社问我要不要写一些育儿观点,我说不要。因为我妈说,小朋友不需要上很多课,不需要很多玩具,就需要很多很多爱。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场景,描述我妈经常“嚎啕大哭,泪如雨下”。

有一位妈妈读完之后跟我说,原来你妈妈是经常哭的,这令她很震惊。家庭教育反复重申“为母则刚”,不要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们。

实际上,教育孩子,家长把握住最底层的原则就好,具体的事情,看得越细会越焦虑。

比如骑摩托车,你只要保证孩子的安全,不要受伤就好。

骑过一条碎石路,核心的秘诀是速度要快,当你速度慢的时候,每一块石头都是一次波动;当你速度足够快的时候,一秒钟过去五六块石头,碎石路就变成一条平路。

当你有很强的向前牵引的势能的时候,很多细节就无所谓,只要你能够憋着一股劲不散,就是往前冲,所有小障碍会自动变成平路。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长远的思维,有两个秘诀。

第一,拥有长远的目标,要看很远的地方,不要盯着脚下的石头。

第二,过程中要有审美体验,身体要驾着车,人车一体就很爽。

一旦你看脚下,总是想着会不会出事,这个坎能不能过,你就会慌,你就没有审美体验,也没有长远的事情勾着你,那一定会摔车。

那些玻璃心的人,既没有三年后做什么的大目标,过程中也没有审美体验,只能看脸色过日子,非常痛苦,简直活在人间地狱当中。

当然,家长自己得想明白,你希望孩子未来怎么样?你认为什么叫幸福?

如果家长没有审美的体验,没有自我存在的感受,你永远只有短暂的赢的快乐和长期压抑的痛苦,那你传递给孩子的也只能是短暂的幸福和迎合的焦虑。

曾经有一位家长向我咨询:

他家孩子今年大一,因为觉得上学太累,休学一年,到家什么都不想干,已经在家躺三个月了。孩子9个月后会重新回到大学,父母该怎么办?

我告诉家长,孩子躺了三个月没事,只要是不沉迷于什么游戏就挺好。

接下来九个月时间,我建议:

花三个月时间让孩子继续躺着,养养身体,只要不在一件事情里面“卷”太深,该干嘛干嘛。

再花三个月时间陪孩子去旅游,爱去哪儿去哪儿,就是别在本地待着。

剩下三个月时间带孩子去你的商务场合,你该喝酒就喝酒,该聊天就聊天。

当孩子跟自己待了三个月,跟自然待了三个月,又跟社会待了三个月之后,他自然会回到大学的。

到了大学也不仅仅是学习,他可以谈恋爱、喝酒、交朋友,他绝对不会厌学的。

在几件大事上,家长给出孩子大概的方向,并告诉孩子你想怎么着都行,你不爱读了可以回来,爸爸妈妈会陪着你。

做到这些,我相信孩子不会出现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