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有两根著名的辫子,一个是北大的辜鸿铭,另一个就是清华的王国维了。
王国维,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山,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他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都有丰厚的学术成果。
但他却选择在50岁那年投湖而去,留给世人无数猜想。
能写出《人间词话》的大才子,你能想象他的长相吗?
王国维出生于光绪三年,矮个子,有龅牙、死鱼眼、塌鼻子,面色发黄。此外,他还有一根像猪尾巴的小辫子,宝贝得不得了,坚决不剪头发。
而他本身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说话时声音喑哑还口吃得厉害。
鲁迅先生曾说他“老实得如火腿一般”。
胡适也表示:“他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
学生辈的也有相似的评价。语言大师王力曾这样描述王国维:“留着辫子,戴着白色棉布瓜子小帽,穿长袍,勒一条粗布腰带,一个典型的冬烘先生的模样。”
关于王国维的外形问题,我觉得钱钟书有句话很适合,“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钱钟书
王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博学多才,且非常注意儿子的教育问题。所以王国维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聪颖好学。
十几岁时,他就考中了秀才,和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并称为“海宁四才子”。
同一年,他去杭州参加乡试,落榜了。
次年,他又去杭州考试,结果当堂弃考。
是什么让这个“好学生”有如此巨大的变化?是人性的堕落还是道德的沦丧?
都不是,是思想的转变——王国维接触到了其他学科,如史学、校勘、考据等等。他觉得这些非常有意思,就不再把精力用在备考上了。
这就相当于,马上要高考了,孩子突然卯足劲去学艺术这种不会考的东西。
作为家长,王乃誉非常愤怒,但自己的儿子,哭着也得管下去。王乃誉就安排儿子去杭州的崇文书院求学。
但王国维觉得,自己又不想参加科考,书院学费又贵,就从书院退学了。
然后他就回乡当了一名私塾先生。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回老家工作?怕家里人管着嘛。王国维一回老家,就被管了。
对于“成家”和“立业”这两项,王乃誉时时注意。他做主给儿子定了亲事,新娘莫氏是商户莫寅生之女。王国维对此没有异议,而且结婚后,夫妻感情非常好。
另外,王乃誉仍不放弃功名路,继续催促儿子去考科举。1897年,王国维再次到杭州参加乡试,再次落榜,从此就再也不考了。
王国维
虽然反感科举,但王国维一直渴望出国留学。无奈家贫,他只能努力赚钱养家糊口。
后来,王国维去上海工作,结识了不少维新派人士,还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罗振玉。
在罗振玉的资助下,王国维终于在1900年底乘船到日本留学,可惜不到半年就因病回国。
王国维与罗振玉
真是好惨好惨的王国维!
长得不好看就算了,还连乡试都考不上。考不上就算了,还没钱读书。好不容易有人资助了,却因病退学。
但王国维用实力证明,他绝不是青铜,而是王者!
在那个苦闷的时代,他一直在默默搞学习。
哲学方面,他研究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还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哲学问题,如先秦诸子程朱理学等等。可以说,王国维对于西方哲学的理解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人。
此外,他还研究了西方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教育学、美学等等。
历史方面,他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一般情况下,人会专门研究某一方面的历史,但他在五个方面都成就突出,分别是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文物、古代北方民族、辽金元研究。
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考证方法,叫做“二重证据法”。这种方法把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和西方实证主义的考证方法结合起来,逐渐成为公认的学术正流。
其实说白了,这种方法就是把地下的材料(考古)与纸上的材料(文献)结合起来,印证历史真相。
文学方面,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人间词》与《人间词话》。
在《人间词话》中,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如果不能悟透这三重境界,又怎能写出这样的评论呢?
王国维是个十分有个性的人。对于别人求之不得的机会,他总是毫不在意。
1917年,蔡元培成为北大校长,他想请王国维去北大任教。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北大经历了“五顾茅庐”的波折。
1917年9月,蔡元培让王国维的老乡马衡去邀请。但王国维沉迷于甲骨文研究,根本没时间去北大工作。
四个月后,甲骨文的专著也告一段落了,蔡元培再次让马衡邀请,结果没成功
1918年6月,北京大学发出第三次邀请,还是没有成功。
1919年,蔡元培都辞职又复职了,还惦记着王国维。他决定换一个思路,让马衡去找罗振玉劝王国维。
谁料罗振玉是个戏精,他当着马衡的面写了一封劝王国维的信,马衡一走他就又给王国维写了一封声明,说劝他应聘不是本意,还委婉地表示希望他拒绝。所以,王国维又拒绝了北大的邀请。
1920年,蔡元培不仅让马衡发出邀请信,还让北大教授张尔田当面邀请,并且放宽条件——不必到学校坐班,直接在上海写信远程指导就可以。
王国维终于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不仅同意任职,还不要工资。
但北大表示“校中每月送百金,仅供邮资而已,不是言束”。意思是:给你的钱你拿着,不是工资,是业务号充话费用的。
几年后,清华大学筹建国学研究院,胡适就推荐了一批导师名单,其中就包括王国维。
再次出场的胡适先生
然后,清华大学也经历了“三顾茅庐”的磨难。
1924年秋年,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在胡适的陪同下,直接去王国维家邀请,王国维拒绝了。
为了顺利请到王国维,他们还请溥仪出面劝说。溥仪说:“我无养贤之赀,清华为我暂时养贤,亦稍慰我心。”
于是,曹云祥又委托胡适去给王国维下聘书。这次王国维没有当场拒绝,只说要考虑一星期,然后还是拒绝了。
1925年2月,吴宓到清华大学就任,兼管研究院的筹备工作。他拿着聘书杀到王家,对王国维“向上行三鞠躬礼”,诚意满满地邀请他去清华工作。
王国维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于是同意担任导师。为了方便授课,他还带着全家搬进了清华园。
不久之后,王国维凭实力和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研究院四导师”。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局势很混乱。很多人都劝王国维外出避难,但他拒绝了。
6月2日,王国维一头扎进了颐和园的昆明湖。虽然湖水很浅,救援迅速,但敌不过他自沉的决心。
他留下了一封遗书,里面讲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虽然遗书对后事做了安排,但他的死因却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殉清”说。
王国维是忠于清朝的,他的遗老心态,使他自杀殉节。当时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人都认同此说法。鲁迅先生也在文章中称他“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
还有人认为,王国维是被罗振玉“逼债”自杀的。
王国维和罗振玉原本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罗振玉还经常资助他,王国维长子还娶了罗振玉的三女儿。但在王国维长子去世后,两人关系急剧恶化。罗振玉还直接把女儿带回娘家守节,并要王国维付高额生活费。
但从王国维的遗书来看,并没有高额债务需要处理。
也有人认为,王国维是以“死谏”的形式劝阻溥仪东渡日本。正好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这种形式也是模仿屈原投江。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文化殉节”。
王国维的知己陈寅恪原本持“殉清”论,后来他改变了观点。
陈寅恪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陈寅恪
不管王国维的死因是什么,他的离去都是学术史上的重大损失。
自此,人间再无王国维。
用陈寅恪对王国维的评价作为结束语:“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有两夏子,一个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公众号,每天让你意想不到。(ID:y2xz6666)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