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爷清纯、汉景帝中二?一文讲透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

2020-07-25   有两夏子

原标题:乾隆爷清纯、汉景帝中二?一文讲透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

某一天,我突然发现乾隆皇帝弘历的谥号居然是“清纯帝”。一个大红大绿、任性妄为、搞风搞雨的大老爷们和“清纯”沾边,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有很多称呼,包括庙号、谥号、年号还有自己取的外号等等。比如弘历的年号是“乾隆”,庙号是“清高宗”,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简称“纯帝”,因为是清朝的,所以就成了“清纯帝”),另外,他还自称“十全老人”。

这么多称号,怎么区分?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1.

庙号是在君主去世后,后代立庙祭祀时为其追加的称号。只有对国家有很大功劳,值得永远被纪念的君主,才会获得庙号。

庙号在商朝就已经出现

最初只有四种:创立基业的叫“太”,功劳很大的叫“高”值得世代祭祀的叫“世”,中兴的叫“中”。

另外,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给皇帝加上“祖”或者“宗”的称号。

在这样的排列组合中,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太祖汤、高宗武丁、世祖盘庚等等。

谥号是对死去的人进行评价而定的称号,据说在西周早期出现

谥号并非皇帝专属,古代的重要人物去世后一般都有谥号,包括皇后、诸侯、大臣、影响较大的名人等等。

取谥号是为了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所以有褒有贬。

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直接把这两个都废除了。因为这两种称号都是在君主本人去世后取的,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

但没有庙号和谥号,后世怎么赞美他?

秦始皇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把“皇”和“帝”连起来,自称“皇帝”。这个称呼,比谥号什么的更厉害,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谥号。

结果,后世君主都觉得“皇帝”很好,纷纷沿用了这个称呼。

西汉时期,庙号和谥号逐渐恢复,汉武帝还创造了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皇帝的称号终于百花齐放了。

古人比较迷信,遇到天降祥瑞或者重大灾害等特殊事件,皇帝就会更改年号。

有的皇帝刚即位,还没来得及改年号就去世了。

有的皇帝在位期间只用一个年号。

但有些皇帝,换年号比买包包还勤快,执政期间可以用十几个年号,比如武则天。

2.

在汉武帝创建年号之前,朝廷是怎么纪年的呢?

他们使用的是简单粗暴的帝王纪年,从帝王即位开始,元年、二年这样往下数。

帝王死后有了谥号,就用谥号称其在位的纪年为某帝元年、二年、三年……比如汉文帝二年。

但是,有的皇帝喜欢改元,那时又没有年号作为区分,所以纪年加上“前”、“后”这样的字眼作为区分。

汉文帝十六年的时候,他改了一次元。但总不能他即位后的第一年叫“元年”,他改元后的那年也叫“元年”吧。所以,人们把原本的“文帝元年”称为“文帝前元年”,把第十七年称为“文帝后元年”。

万万没想到,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改了两次元。

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景帝的三个元年分别被称为“景帝前元年”、“景帝中元年”和“景帝后元年”。

于是,公元前148年,在史书上被叫做“景帝中二年”……

害,谁年轻的时候还没犯过中二病呢?

汉武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首创了年号之后,在改元的路上越走越远。

某年他去打猎,抓到一只独角兽,觉得这是祥瑞,就改年号为“元狩”,表示纪念。

几年后,山西出现了一只三足宝鼎,大臣们觉得这是神物,应该改元,所以年号改成了“元鼎”。

汉武帝在位几十年,用了11个年号。

3.

在唐朝之前,大家习惯用谥号来称呼已经去世的皇帝,比如汉武帝、魏文帝、隋炀帝等等。

那个时候,皇帝们的谥号都比较简单,比较诚实,一看谥号就知道那皇帝是什么样的人。而且谥号只有一两个字,好记。

直到出现了一个女人——武则天。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给老公弄的谥号是“天皇大帝”。

按惯例念出来就是“唐天皇大帝”,这让大家怎么叫得出口?所以大家说他的时候,直接叫了庙号“唐高宗”。

不仅如此,武则天还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的先例,给自己定了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当然了,等她过世后,新帝不想给她用帝号,把她的谥号改成了“则天大圣皇后”。

从此以后,皇帝们活着时就可以上尊号,还能搞好几次尊号,比如唐玄宗在位时就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从武则天开始,皇帝的谥号犹如脱缰的野马,越来越长,越来越浮夸,完全控制不住,大家读出来的都是马屁的味道。

明代皇帝谥字多达17字,比如朱棣的“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到了清朝,皇帝的谥号基本上都是20多字,比如玄烨的“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弘历的“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只有被福临追尊为皇帝的多尔衮,谥号短一些,是“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而末代皇帝溥仪,是清朝唯一没有谥号的皇帝。

从唐朝开始,对皇帝的称呼从谥号变成了庙号,大概就是因为,谥号太长不适合念了。

这里面武则天功不可没!

而明清皇帝最好的就是大部分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大家习惯以年号称呼他们。比如嘉靖皇帝、雍正皇帝等等。

4.

我们都知道,谥号和庙号是在去世后取的。

但有一个皇帝,他在世时就已经给自己定好了庙号,他就是魏明帝曹叡。

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在公元237年,有司上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

也就是说,曹叡给自己定的庙号是“魏烈祖”。

“烈”有什么含义呢?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

“烈祖”这个称号分量很重,虽然比不上太祖、高祖、世祖,但要开创王朝、复兴国家、雄霸一方这种级别的君主才能用。

第一次出现这种上赶着咒自己死的皇帝,大概老天爷有点过于激动了,一年多后,曹叡病逝,年仅36岁。

最后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乾隆帝谥号的“纯”字,代表什么意思?

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