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冷门如何发光发热?《文学的日常》第二季这样做……

2022-04-29   广电独家

原标题:小众冷门如何发光发热?《文学的日常》第二季这样做……

文|心喜

从日常说起,这是节目组的创作理念,也是其创作上的某种“必然”。

“一部启发大众思考,引领创作市场的诚意之作。”由东南卫视、海峡卫视、优酷视频联合出品的《文学的日常》第二季如期而至,该片 总策划,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主任、东南卫视总监洪雷如是形容它。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启发”与“引领”相携而行,该片兼具社会与行业价值。而“诚意”,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以下简称“卫视中心”)一以贯之的创作态度。

两年前,《文学的日常》第一季如清流问世,虽题材冷门,但受到超乎预期的欢迎—— 豆瓣评分8.9,位列全网纪录片微博话题榜2 ,持续3 周登上优酷文化纪实热度TOP1。第一季节目拓宽了大众与行业对于人文纪录片的想象,也坚定了节目组“以文学照亮日常,以思想反刍生活”的初心。

二度回归,《文学的日常》惊喜依然。4 21 日开播以来,该片持续位列全网纪录片融合传播 第一,登上微博纪录片热播榜 第一、优酷文化热播榜 第一,微博话题传播量 破亿

随心漫游,即兴而至,让影像有血有肉

第一季中,马原、马家辉、麦家、阿来、小白与友人们的漫谈仍在回响;这一季, 刘亮程、于坚、李修文、双雪涛、李洱、陈彦与友人的漫游已然启程。 借友人拜访作家的形式不变,探索作家精神世界的内核不变,由一进二,节目多出来的是几分“漫游感”与“即兴性”。也便是这几分,平添了又一方天地。

好的文学应是流淌出来的,是漫游于人生路上的随境起兴、随心流转。 第二季融入漫游与即兴,既是呼应了文学之于人生,也是成全了影像之于文学,让影像有了着落和血肉。

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从胡同到城中村,从街市到戈壁…… 片中,作家与友人行于广袤厚土邂逅万物,一路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皆是兴起心至,因而新鲜且诚挚,也因而得人倾心。沙漠里漫游的刘亮程与偶遇的蜥蜴攀谈,浮想一个酒瓶碎片的前世今生,蹲在路边的双雪涛突然抚上一只流浪狗……一幕幕状似无心却有心,是掩于日常与庸碌背后的珍贵本真。

漫游地点或是有意,如生于湖北的李修文来到心灵故乡大西北;或是无意,像双雪涛跟史航漫游北京胡同和公园。前者根据人生按图索骥,从心灵故乡出发,让作家敞开心扉;后者但凭主人兴之所至,令过往显于当下,让思想流于自然。

与史航漫游胡同时,路遇一户窄小人家,双雪涛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住在热炕上面,父母在外面被城管赶着满街跑的情形,也自然而然地谈起对“同情心”的理解:“何谓同情心?就是‘我也是他’。”这样的“即兴创作”打动了 总导演王圣志,也势必打动不少观众。

文学中可见众生天地,而在纪实影像中可见文学与众生的天地。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中,伴随漫游而徐徐展开的,是文学日常中四溢的人间烟火。比如,刘亮程行走于村庄与村庄间,休憩的牧人、牧羊的犬只短暂经停于他的旅程;又如,于坚在菜市场朗读时,旁边的老汉在他面前晃来晃去;双雪涛在很小的胡同里朗读,背后有人拿着台球杆不停走动……

让作者在生活的日常里朗读,也就是让文学回到了它的来处。 从日常说起,这是节目组的创作理念,也是其创作上的某种“必然”。

一灯破暗,温暖徐来,让文学照亮日常

文学通于形,通于情,也通于智。因而文学中见众生天地,却不止于众生天地,也因此让文学照亮日常成为了可能,就如“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节目从日常出发,于烟火着手,通过个体的发现与感悟,击中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从而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深入思考。“在被文学照亮的日常里,触摸人心柔软的角落,推动大众文化的发展,探索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同时,我们也希望观众能从中得到文学的滋养,唤醒对文学的热爱。”王圣志如是形容他的“野心”。

文学背后是人,被文学照亮,是一个被作家徐徐温暖的过程。

第一期中,作为万物之一的刘亮程,兴致勃勃地跟万物沟通。行走于草场戈壁,路遇牧羊犬、野骆驼、驴子、蜥蜴等生灵,他都要停下和它们打个招呼。当他说“蜘蛛网是一个蜘蛛的家”时,观众窥见的不只是他的柔软悲悯,更有众生平等、物我一体的哲学思想。

刘亮程安于村庄,着迷于时间,探寻灵魂的去处。他至深至切的体悟、求本求真的思想,伴随漫游而流淌发光,照抵观众心间。

这样的光芒也照亮了王圣志。创作是该为了多数人还是为了少数人?当李修文斩钉截铁地说他一定是为少数人写作的,王圣志豁然开朗。 “当你确定了自己为少数人写作,意味着你认识了自己的有限,也就是洼地和天花板各在何处,由此主动回到自己熟悉的创作根据地去深耕,反而能创作出更打动人的东西。”他说。

光因为通透而照亮,节目先要开启从日常生活进入作家精神世界的通道。这并非易事,王圣志在每一位作家身上都下了笨功夫。拍摄前,王圣志看完每一位作家几乎所有的代表作、评论文章、回忆散文,慢慢建立起他们的文学形象,这样拍摄时他就有了参照,也更加自如。“双雪涛漫不经心地唱起伍佰的《挪威的森林》,我能立刻联想起他小说中的艳粉街,由此继续我们的话题。你看,笨功夫就在这时候起作用了。”王圣志说。

从进入作家的精神世界到将之导归为受众的心灵给养也非易事。每一个作家都是不同的风景,细节处处有深意。除了漫游与即兴给人惊喜,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还通过舒徐和缓的节奏以及诗意抒情的画面,为观众留下了充足的与之心灵交融、精神往来的气口。

文学不是目的,照亮也不是抵站,最终的光由每一个人自己生发,而《文学的日常》是开锁的钥匙,是过河的渡船,是燃灯的遣使。 围绕文学,拆解文学,节目为观众展开了文学背后不离生活、高于生活的光明可能。

与众同乐,引领价值,让纪录片更美好

两季《文学的日常》于烟火中见高雅深意,虽题材小众,但深得人心。从创作角度而言,这是遵从了创作初心的回报,但从市场角度而言,一开始却并不被认为是“识时务”的选择。

太小众,意味着被看见的机会不足;有深度,意味着被理解的程度有限。所幸,《文学的日常》选择了一条更难却更有意义的道路,一举打破冷门题材的冷遇。

节目组义无反顾的勇气源于卫视中心给的底气。

卫视中心将“在这个时代发出一些能引发大众思考的声音”作为己任,并为创作提供足够的空间。

题材方向上,更多鼓励抓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在圈层上面作深耕和突破。洪雷坦言,一个节目集中打透一个圈层,这样如果每个圈层都覆盖到,那么也许就覆盖到了大众。

创作扶持上,留出一块自由地,每年投入约20% 创资力量作引领性投入,鼓励尝试新的内容题材,将更多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传递给观众。

洪雷认为, 一味迎合受众喜好创作,很容易陷入娱乐至死的桎梏。同时,创作也不能独乐乐,社会再怎么发展,节奏再如何快,每个人的内心总是有一块地方是柔软、需要抚慰的。他要求每一个节目至少要影响一部分人,与他们在情感上面有对话、有沟通。

可以说,在迎合大众与引领大众的灰度之间,卫视中心找到了自己的标尺—— 迎合大众的高级审美,而不是低级趣味;迎合大众的精神需求,而不是生理刺激;挖掘大众需求中的价值高点,从而引领他们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与成熟的剧综市场相比,纪录片市场还在培育期,内容本身的回报有限。洪雷表示,卫视中心作为主流媒体,有责任让中国纪录片变得更好。一方面,让年轻一代从文化纪实内容当中获得营养和成长;另一方面,让从业人员感到纪录片和文化节目是被观众需要的,获得更多的信心。

秉持这样的创作价值观和媒体责任意识,朝“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方向努力—— 这些年来,卫视中心年生产纪录片稳定在200 集左右,除了《文学的日常》,还陆续制作了《早餐中国》《柴米油盐之上》《下饭菜》《中国这么美》《瑰宝—— 文化遗产在福建》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口碑与流量双丰收的精品纪录片,获得多项纪录片领域大奖,并在2020 年荣获国家广电总局“全国优秀纪录片制作机构”称号;最近海峡卫视刚刚获得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中国十大纪录片推动者”大奖,是中国内地唯一获此殊荣的电视媒体。

据了解,2022 年,卫视中心还将陆续推出 《早餐中国》第四季、反映乡村振兴的 6 集纪录片 《田野之上》、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 3 集纪录片 《武夷山:我们的国家公园》等,并承办 新时代· 新影像中外导演联合创作计划和海丝国际传播纪录片大会,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积极打造重要窗口。

“每一个写字的人,都有终老之地。每一颗思索的心,都有栖息之处。”中国先锋派作家马原在《文学的日常》第一季中如是说。行至第二季,言辞余音仍然。

其实,把它放在节目创作上也适用。 有所依归,方不迷失,方得始终,就如初心之于《文学的日常》,也如使命之于卫视中心。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二维码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