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地面频道的乐队节目如何能强势出圈?

2022-06-19   广电独家

原标题:一档地面频道的乐队节目如何能强势出圈?

《乐队风暴》深挖粤语特色、根植传统文化,不仅打开了音综创作的全新空间,以相当出色的传播表现强势破圈,更以节目为载体,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近来,乐队类节目开始逐渐吸引大众的关注。这其中,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的大型乐队竞演节目《乐队风暴》以黑马之姿闯入了市场,其内容创意、呈现品质和传播热度皆比肩一线卫视,让人颇为意想不到。

数据显示,第一季节目全网收看人次累计 20.05亿;新浪微博话题量#乐队风暴#高达 7.1亿,抖音话题#2021粤语好声音与##乐队风暴#合计 8.9亿;节目相关直播场次120场,全网观看量高达 3000万;珠江频道大屏与喜粤TV观看量达 3.4亿;百度“乐队风暴”相关词条超 1860个。

一档地面频道的音综为何能如此“出圈”?在“广电独家”看来, 《乐队风暴》通过创意编排、用心设计,紧抓粤语特色,活化优秀传统文化,既保证了乐队音乐的潮流性,也提升了其独特性和审美性,赋予其价值承载性,打开了乐队节目全新生命力,而这也正是目前观众十分渴望的。

▍ 开掘题材优势,创造音综的全新空间

对于文娱市场来说,音综似乎已是“红海”,但其中的乐队类节目其实未被充分重视。《乐队风暴》不仅反应迅速,更凭借敏锐的综艺嗅觉,根据频道定位,找准创作特色——把握粤语乐队这一题材优势,融乐队形态、粤语歌曲、流行元素和音乐故事于一体,展现出很强的吸引力。

“《乐队风暴》是一个全新的IP。”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乐队风暴》总策划杨卓兴介绍

节目召集大湾区本土乐队齐聚舞台,一方面以新模式、新内容、新活力,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是依托频道沉淀10年的品牌节目《粤语好声音》升级而来的,有着深厚的积累优势,在创作上更加游刃有余。

布志纶夹小笼包重新编曲《一生何求》,优美空灵的旋律动人心扉;电波先生版的《海阔天空》,再现青春年少澎湃热血;赤野乐队的原创作品《停留在风花之时》,释放又燃又野的双重张力……

节目不仅把目前中国音乐市场的类型都融入进来了,而且赛制上保证了作品既有原创歌曲也有改编,让内容不乏独特性、惊喜感,也让经典歌曲以符合当下审美的方式,通过改编乐队版本演绎,展现新鲜活力。

从舞台方面的效果来看,不管是乐队的组建、舞美的设计、灯光音响的调配,还是在选歌、编曲和风格上的多元性上,与往年的音乐节目相比,《乐队风暴》都有了根本性提升,在音乐性、观赏性上都下足了功夫。

“作为乐队类节目,我们还希望能够把演出时的现场氛围和文化特征,完完全全、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观众。虽然普通的舞台展演形态更好操作,但《乐队风暴》还是选择让乐队在模拟LiveHouse的环境中表演,以极致释放他们的音乐魅力,也最大化点燃现场和荧屏前观众的热情。

在舞台演绎之外,《乐队风暴》首次将40%的重要份额放在真人秀,为的是更全面地呈现乐队故事和他们的音乐理念、创作精神,深度还原与刻画乐队选手“心有热爱,不惧严寒”的创作历程。与此同时,节目也用这种方式展现了他们内里对粤语文化、乐队文化有自信,外在表达真诚、充满活力的共同特点。

围绕“粤语乐队”这一核心,发掘更多年轻的、有音乐创新精神的乐队,打造乐队绚丽绽放的视听盛宴,《乐队风暴》让观众看到粤语音乐不只意味着八九十年代的老歌,同时也是有着不断发展的全新活力的新编,丰富了音乐类综艺的品类,打开了这一类型的全新创作空间。

▍立足地域资源,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众所周知,大湾区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丰厚的文化传统,近年来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形成了岭南文化与中西融通的文化景观。置身其中,这一地域元素也融入在《乐队风暴》的血液中。

其一,节目充分利用粤港澳的人文优势,为内容进行提亮。

首先,节目邀请备用大众喜爱的 谢天华、梁汉文等“大湾区哥哥”和以 林子祥为代表的“大湾区爷爷”作为嘉宾,不仅扩大了节目的声量,也增添了看点;其次,注重选拔能够代表湾区特色的乐队,集中展现湾区音乐的新风韵。

其二,节目发掘粤港澳地区的优秀地域特色文化,赋能乐队音乐创作和节目气质

节目抓住岭南文化的内核, 一是每一期节目的编排、设计中都巧妙融入代表岭南文化的曲调; 二是以“赛博朋克+岭南文化”为整体视觉设计; 三是专门有一期节目以“岭南文化体验”为主题设定,将舞台呈现、户外采风、编曲改写都与岭南文化紧紧贴合。

节目中,电波先生拜访黄飞鸿第四代传人,学习醒狮、敲狮鼓,让《精武英雄》的表演更加生猛;无意识乐队体验瑶族的长鼓和歌舞文化,让歌曲《小小》融入了盘王节的怀念之情;几许乐队邀来“人类幼崽”演唱广府童谣《月光光照地堂》,让《弯弯的月亮》增添了更多怀恋的情绪……

岭南文化是成熟且具有活力的地域文化,节目通过创意结合广府童谣、醒狮、瑶族耍歌堂等岭南文化元素,让作品激发出各种微妙的化学反应,让观众在听觉上既有经典粤语歌的共鸣感和怀旧感,也有属于新时代潮流音乐的新鲜感。

而更重要的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前迎来重大机遇的当下,《乐队风暴》作为文娱作品责无旁贷。文化认同是粤港澳三地紧密联系、交流合作的血脉纽带,也是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是讲粤语的三兄弟,也同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节目借助乐队的形态,唤醒文化的凝聚力,实现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助推“人文湾区”的建设。

凭借充满湾区特色的作品,节目不仅独树一帜,也将加强粤港澳在文化层面与外界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从更大视野来看,把湾区文化经过乐队节目的包装之后,《乐队风暴》也是在唱响湾区新声中,助力湾区文化走出中国、辐射世界。

▍根植传统文化,为“乐队”注入新活力

除了以上几点, 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提升粤语音乐、乐队节目的表达力,是《乐队风暴》引燃观众热情的另一大重要秘诀。

节目志在打造乐队的国潮、国风时尚。其中,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国风摇滚的几许乐队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将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创意混搭,比如在《失恋阵线联盟》中用笛子与架子鼓、吉他等合力演奏轻快曲风,让经典元素、粤语歌曲和流行符合之间进行再创造、再融合,可谓演奏出了粤韵新曲,活力满满。

珠江频道总监、《乐队风暴》总监制 倪卓宏介绍,节目还根据不同乐队的特点,通过创意编曲,将国风与乐队进行深度结合,发掘更广阔的音乐魅力,全民提升作品的文艺性、价值性和流传度。 “我们不要‘表层国风’,而是真正让大众看到一个‘中式乐队’不一样的表现张力”。

比如,赤野乐队演绎《黄种人》时融入击龙鼓、舞大旗、呼麦等形式,气势恢宏,让观者无不热血沸腾;米加乐队在歌曲中加入唢呐、口琴等民乐元素,以一首质感满满、诚意十足的新编版《倩女幽魂》震撼全场;赤野乐队邀请来高胡演奏家共同演绎《万里长城永不倒》,旋律慷慨激昂、振奋人心……

与此同时,节目中也不乏对经典如何创新传承议题的探讨。比如,扭蛋姬乐队带来的摇滚版《帝女花》,颠覆了观众对粤语经典的想象,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引发争议,激发大家对创新与传统如何平衡的问题讨论——“究竟乐队要承载的是什么?它要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 节目不止于追求视听效果,也意在展现文化深层次上的冲撞,给观众带去共鸣和思考。

换言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乐队风暴》一大深刻的诉求和用意。节目既以中华文化厚实节目的底蕴,丰富乐队文化,给音乐创作者带去新启发、新思路,也在以乐队为载体去弘扬中华文化,深具价值。

▍“顶配”团队发力,“粤式综艺”实现新突破

2021年是珠江频道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改革的一年,新媒体运营和内容创作同步发力,《乐队风暴》也正是这一背景下的创新探索之作。

《乐队风暴》是珠江频道第一次尝试以网综风格制作的节目,呈现出“网感”、年轻化、多元化的特点,也展现出全媒体传播的属性和影响力。比如在节目播出期间,珠江频道的抖音号从30万的粉丝底量一路飙升到170万,数据表现十分亮眼。

在节目迅速传播和口碑发酵的过程中,珠江频道也实现了对“粤式综艺”的新突破——以往节目不管是音乐类、小品类、晚会类还是其它,还是倾向电视台的传统制作形态,同时主要是在本地传播,而《乐队风暴》打开了新局面,真正做到了在全国大众市场的“入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往年的《粤语好声音》是由一个节目组承制,而这次的《乐队风暴》汇聚了整个频道的力量。节目团队以内部力量为主,导演和编剧组共有约150人,个别工种外聘。倪卓宏笑言:“可以说是全国地面频道最专业的配置了!”

然而,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乐队风暴》必须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录制,完全没有达到一个季播综艺节目正常的制作周期。而且,乐队类的录制又很复杂,涉及编曲、换场、器具的调配,非常磨人。“我们都是通宵达旦地工作,每一期节目只用5天的时间来解决所有的音乐和舞台设计”总导演丁豫峰表示。

让人欣慰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节目以创新为灵魂,在粤语风采特色、传统文化意蕴的深挖中实现了内容音乐性、娱乐性和价值性的彼此加持,也在正向审美、音乐能量的追求中激活了乐队节目、粤式综艺和地面频道内容创作的新活力、新可能、新空间。

目前,节目第二季已经开始发布招募信息了,将容纳更多元类型的乐队——“ 选手上希望以第一季的冠军为最低标准进行配置,对嘉宾的选择也会更加的年轻化、全国化”。如此来看,《乐队风暴2》在品质水准和传播诉求上都还将再上一个新台阶,让我们拭目以待。

如上所述,《乐队风暴》深挖粤语特色、根植传统文化,不仅打开了音综创作的全新空间,以相当出色的传播表现强势破圈,更以节目为载体,助力人文湾区建设,推动湾区文化走出中国、辐射世界,赢得了业内外一致的点赞,成为当之无愧的标杆之作。这背后离不开珠江频道对内容创新创优的坚定追求,也体现了其对“全球第一粤语电视频道”定位的切实落实。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二维码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