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熊
纪录片《护卫湄公河》用实地走访、真实记录的方式回望湄公河10年间经历的沧桑变化,再次揭开湄公河惊险神秘的面纱。
千层浪里藏惊险,百里江心匿危机。
2011年“湄公河10·5案件”后,“危机四伏”成了湄公河的形容词。这条东南亚最大的黄金水道曾经因为历史原因滋生了大量非法武装,过往商船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常常受到威胁。为此,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四国建立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机制,常态化开展巡航,守护沿岸百姓平安,至今已过了10个年头。
联巡10年,坎坷不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今日说法》栏目据此制作推出了特别节目——3集纪录片《护卫湄公河》,通过大时间跨度记录、大空间地域采访的方式回望了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10年间经历的沧桑变化,再现了湄公河上下曾经波谲云诡的岁月。
纪录片《护卫湄公河》宣传片
▍故纸堆里寻变迁,珍贵影像资料首次披露
“这是个非常适合真实记录的时代。”《今日说法》制片人王宝卿告诉“广电独家”,这档纪录片在策划初期就确定了真实记录的基本理念和创作手法。因此,纪录片主动回避采用情景还原等拍摄方式,选择在10年的漫漫长河中寻觅恰当的案例和原始影像资料,这也意味着有些珍贵的影像纪实资料是首次披露。
在茫茫故纸堆中找寻案例,摄制组颇下了一番功夫。
据王宝卿介绍,纪录片从2021年8月开始讨论立项,历经4个月的前期准备工作,先是梳理出湄公河四国联合巡逻执法的十年大事记,从中寻找尚存的影像资料,再根据收集的影像资料和相关案例进行节目预采,并邀请专家研讨制定详细的拍摄方案。
纪录片从前期准备开始,到2021年12月才正式开拍,拍摄工作持续了50多天,而后期制作又花费了3个多月。导演组为这3集纪录片花费的苦心,从其长达8个月的筹划制作时间中可见一斑。
纪录片的时间跨度长,让资料搜集工作变得十分困难。《护卫湄公河》导演王向群向“广电独家”表示,纪录片比较大的困难是找到10年间发生大事的当事人。
譬如2012年1月4日湄公河会龙河口处发生商船遭遇枪击案件,当事船长胡探宇在案发后不久就离开了湄公河,纪录片想要采访到他获得一手访谈资料,经历曲折。“事件发生已经过去10年了,当年的跑船人很多都离开了湄公河,我们就一个船一个船打听,打了很多电话,最后我们是在四川的乐山找到了这名船长。”
一手资料有其独特的魅力,10年过去,我们至今仍然能在胡船长接受采访时的神情中看到一丝紧张。能够得到如此视觉感染力,纪录片辗转全国多个省份进行拍摄、走访所经历的重重困难都显得事有所值。
也正因为纪录片以追求真实为初心下了大心思,才使得大量有关湄公河的一手资料在节目中独家释出。有些影像资料是执法记录仪中的,有些是执法队员用手机拍摄的,也有些是记者此前记录的素材,这些之前未经整理的影像资料成了《护卫湄公河》的珍贵宝库,湄公河上惊险神秘的一面在纪录片的影像化串联中得到首次揭秘。
而采用纯纪实的方式,投入足够多的耐心与匠心,《护卫湄公河》根本上是要借这些案例纵向记录湄公河的十年之变。透过险象环生的过往与宁静祥和的当下,纪录片以今夕对比的笔法凸显出沧海桑田背后的真正力量——中老缅泰四国联合巡逻执法机制,而这正是“亚洲区域安全合作与共建”这一顶层设计的恰当体现。
用足够真实的旁证作为支撑,通过独家资料作为例证,纪录片从不同侧面对联巡10年的描摹成为对联合巡逻机制的真切记录,以精致影像为这段迷雾重重的过往立传。
▍惊心动魄话真实,纪实性与故事性的恰当平衡
纪录片的第一要务是真实。《护卫湄公河》并未采用情景再现或后期动画的方式演绎当年事发的场景,而是完全选用一手资料实况展示惊心动魄的案发瞬间。真实力万钧,这种对真实性的高标准让纪录片获得了极高的可信度,保障纪录片纪实性的基本特征。
同时,由于纪录片选取的案例都足够重磅,珍贵影像资料的独家曝光又带给观众仿佛置身第一现场的代入感,《护卫湄公河》也强化了节目的故事性和可看性。
2013年,执法队员接到情报要截获载有大量毒品的商船“晨宇号”,但登船后反复搜索都未见相关违禁品。当现场纪实的镜头画面随着执法队员赵松杰的目光对准驾驶舱前的一台摩托车时,整个画面都变得紧张起来,“赶紧控制人”的同期声恰当植入大大增强了纪录片的现场感,直到在摩托车下的暗舱中起获大量毒品后,观众的心才随着现场执法队员一起放下。
傍晚浅滩发生的枪击案、首航时就遭遇的搁浅、挡板滩湍急水流中的救援……纪录片中与之类似的惊险案例不胜枚举。大量使用现场纪实画面,恰当穿插同期声,通过访谈了解心情,纪录片用“教科书式”的规范的操作让观众的心随事件发展而牵动,还原出惊险刺激、千钧一发的现场感。
说到底,《护卫湄公河》采用的手法于各种意义上都在最大程度地展示联合巡航执法编队的日常执法故事。所有的险象环生都是执法队员的家常便饭,所有的惊心动魄都被执法队员迎刃而解。纪录片用最真实的镜头语言描写出生动的故事,从中折射出中老缅泰四国联合巡逻执法队伍和这一机制的贡献与力量。
“内容不虚,形式不拘。”王宝卿如此概括当前纪录片领域日益丰富的表达形式。但导演组这次坚持把握一个“真”字,选取了最质朴的真实记录方式,使得《护卫湄公河》得以在新闻性和故事性两个方面绵绵发力,最终打造了一部既好看又有意义的法治纪录片。
“纪录片的很多东西是由观众自己去感受的,我们做的工作是把这些故事的价值尽可能地通过影视的手段展示出来。”可以说,《护卫湄公河》在历史性的一个个故事中客观展示了湄公河沿岸和平安宁的现状,而安宁背后的“负重前行者”也足以被观众从影像中看到、体察、尊重,这恰恰是纪录片想要达到的传播目的。
▍润物无声站高位,主旨背后的价值引领
“国家担当精神的背后,最终要落实到个人层面去执行,所以节目努力留出一些时段、空间来展示执法人员、参与者的个人奉献。”王宝卿坦言,《护卫湄公河》留出不短的篇幅来展示执法队员的日常生活,借此塑造了一批可敬又可爱的群像。
晚上12点得到紧急通知,之后从原江苏公安边防总队海警支队被抽调到湄公河参与组建水上巡逻编队的殷波,“10·5案件”中遇害的黄勇船长之侄黄成,在摇摆的船舱中用打火机作蜡烛过简单生日的张寿晨……这些至今仍然往返于湄公河上的面孔在《护卫湄公河》中“上了电视”,而某种意义上,纪录片也以他们作为缩影,实现了对这支水上国际执法队伍整体形象的正面宣传。
纪录片讲述了大量四国联合指挥部接报即办、守护一方平安的经典案例。尽管湄公河上水文复杂,大河流经多个国家,只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执法部门定然第一时间使命必达,特别是彰显出中国对流域综合治理的高度决心和大国担当。
同时,纪录片不仅聚焦河面上的惊心动魄,也将镜头对准大河两岸的江边往事。中老缅泰四国联合执法机制不仅打击流域犯罪,也让湄公河流域首度拥有了常态化“应急处突”的队伍,在一次次互帮互助之间,四国执法队员与沿岸百姓产生了深厚的鱼水之情。
疫情初期,老挝、缅甸、泰国三国执法部门都向中方主动地援助抗疫所需的药品和物品;在中国国内疫情有效得到控制之后,中方又及时为老挝、缅甸、泰国方面援助了防疫物资,帮助他们防控疫情。“其实我们采访过程中感觉到的就是信任太重要了,不光是人与人,包括国与国之间也是一样。”王向群表示。
联巡机制增加了各方信任,保卫了流域安宁,也让大河两岸的经济获得了更有效的发展。“安全带来了经济间的交流,经济的发展让两岸的老百姓获得实惠。”通过展示10年前后的变化,纪录片深刻洞悉合作带来的发展与益处,应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倡议。
可以说,纪录片以湄公河这一重大选题,在10年间选取典型案例,展示了我国执法部门的正面形象以及中国警察的硬核实力,形成了独特的宣传效果。同时,纪录片又聚焦四国联合巡逻执法,反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深厚友谊。
一纵一横之间,湄公河的故事成了国际执法合作的典范与代表,《护卫湄公河》在历史性和空间性的两个层面都完成了绝佳的影像化纪录表达。
更难能可贵的是,片中并没有一句宣讲式的文本,全篇都在用讲故事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价值和主题,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这实则是纪实作品更高明的创作手法——用客观视角展示变化,用真实故事反映价值。如此,《护卫湄公河》堪称为法治题材纪录片的主流传播提供了高水平、高质量、高价值的制作范本。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二维码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