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馋,别人不给还能张嘴要”孩子被孤立、嘲笑,我没给她出气,而是做了这件事

2023-07-03   CC爸妈

原标题:“你真馋,别人不给还能张嘴要”孩子被孤立、嘲笑,我没给她出气,而是做了这件事

前段时间写《 三年级后,我亲眼见到了女孩们的“战争”有多隐秘、多可怕! 》中提到了一种语言的欺凌。

很多家长看完都表示,焦虑的不行。

前情回顾:

就是有次接CC放学,看到一群女孩嬉笑玩闹一起出来。

其中,一个女孩子从书包里拿出一包零食,分给了周围人一人一个,唯独没分给离她最近的那个女孩。

那孩子便笑嘻嘻地问,能不能也给我一个?

带零食的孩子说“你不会自己买吗?你怎么那么馋,张嘴给别人要你怎么好意思的”。

要零食的那孩子,立马低下头,又羞又囧的站在原地。

虽然这修罗场面,咱大人看的血压飙升,但这种情况我问了下CC,扎心的是, 并不少见

咱们之前写过很多提升孩子们社交能力的文章,但明刀明枪的场面好处理;这种孩子们之间的暗流涌动,还是有力不从心,无从下手的感觉。

咱就说,作业虽然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所以,今天咱们就再来聊一聊,如果碰见了孩子被孤立,比如不被分零食、玩具、贴纸等情况,具体该咋办。

1

CC性格活脱,心思大条,不惹事也不服软,别人说她,也会回怼, 宁愿发疯外耗别人,也绝不内耗自己。

虽然跟别人冲突也有,但基本上我还是很少操心她的社交的。

但DD就不一样了,他敏感慢热,虽然社交能力还不错,但当妈的心情大家都懂,只要娃不在自己眼前,就开始脑补他出各种状况。

有一种病叫做,娃被迫害妄想症。

自从DD上了幼儿园,我又找回了曾经那种提心吊胆,生怕孩子受委屈了的感觉。

举爪,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娃一回来,就使尽浑身解数问话、套话,就想知道娃在学校咋样,有没有委屈。

平常休息搁家能躺一天,现在没事就领着孩子在小区溜达,碰到个差不多大的孩子就往上凑,以前不屑的查户口式攀谈,现在用的贼溜。

  • “你家多大了”
  • “住几号楼呀”
  • “上的哪个幼儿园啊”

“上的哪个幼儿园啊”

倒不是找对象,就是心心念念想帮孩子物色个 合适安稳的固定玩伴。

但努力归努力,担心归担心,咱也不能堵住所有人的嘴,也不能强迫别人跟咱家孩子一起玩。

图来源于绘本

咱除了能规范好自家孩子的言行,出门在外碰到啥样的孩子,那可全凭运气。

就像开头对方故意不分娃零食,还言语贬低;

就像小区里大家轮流玩某一个人的玩具,到了娃却不给玩了;

就像同学间相约了买一样的贴纸贴书包上,但没跟娃说.

就像开头对方故意不分娃零食,还言语贬低;

就像小区里大家轮流玩某一个人的玩具,到了娃却不给玩了;

就像同学间相约了买一样的贴纸贴书包上,但没跟娃说.

怎么办?

对方无非就是想用零食、玩具来抢夺友谊,获得自己想要的关注。也没说不让别人跟娃玩,或是攻击侮辱娃,这种情况很难界定。

孤立以上,霸凌未满。

图来源于绘本

而且,讲道理没用,把对方抓过来教训一顿也不至于。

但如果解决不好,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却是一辈子的事。

怎么解决呢?

如果孩子遭遇了被孤立、疑似“欺凌”的事情,不要急,可以先问问孩子的感受和意见,再决定解决办法。

“刚刚发生了什么?”、“你感觉怎么样?”

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孩子主动去思考:

一是了解孩子对事件的在乎程度;

二是帮助孩子理清头绪,想明白这事儿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这样孩子慢慢的就会有自己的主张,并获得一定的处理能力。

为什么先要问呢?

因为每个孩子的敏感度不太一样。

同一个事件,不同孩子确实会表现为不同态度。

有的孩子可能压根不在乎,没有的,会自己争取,争取不到的就爱咋咋地。

比如,CC和她的朋友们也总是一起分着零食吃,有时候也会遇到有人给别人没给她的情况。

我问她, 别人没给你,怎么办呢?

CC说, 没给到我,我就要呗。

我心说,这娃也是敢问……

继续问, 那别人给吗?

CC回, 有时候给,有时候不给。

我说, 那你要了别人也不给你,怎么办?

CC说, 不给就不给呗,有时候也不是特别想吃,真想吃的,我会记住名字,回来让你给我买呀!

我瞅了瞅我的TB,还真为此买过不少单:

所以啊,如果孩子压根不在乎、不计较,或者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家长就不需要干预。

说多了,反而是在 放大和强调这是一件被孤立、欺负的事件,容易让孩子陷入“受害者”心理。

更多的情况是第二种——

2

有些娃心思非常细腻,会敏锐的感觉到自己被孤立或是冷落,也会感觉很受伤,这种情况,就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干预了。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解决下面3个问题:

01

“为什么是我?”——帮孩子归因

孩子莫名其妙被针对,心里肯定不解、憋屈和受伤。

比起想着怎么帮孩子出气,扳回一局,最重要的给孩子找回自己的心理优势。

我通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归因

“这不是你的问题,是她联合人孤立别人,这是不对的”

这个年纪的孩子,是很容易自我归因的,别人说一句,他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有问题,别人才这样。

就像被害者有罪论,不从做错方找原因,却从自身上找问题,

  • “是不是我真的太难看了,别人才叫我丑八怪?”
  • “是不是我真的不好,别人才都不喜欢我?”

这种归因很危险,他会让孩子陷入不断自我怀疑的精神内耗中,变得自卑、踌躇和不敢尝试。

图来源于绘本

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坚定的告诉他, 你没错!

施暴者没有理由,仅仅是因为他是施暴者。

如果孩子张嘴要了,对方也没给,甚至嘲笑,孩子必然觉得太丢脸了。

我们也要疏导:

“你管她要零食,是因为当时你想和别人一样 (群体认同),毕竟她每个人都给了,这时候你也想要一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这并不是馋。

而且,你很棒的,敢于争取!很多人面对不公平,都选择忍气吞声,不好意思开口呢。”

告诉孩子,TA当时的行为,没有错。

她故意没给你,是利用周围人孤立你,今天她孤立你,明天她也可能会孤立另外一个她不喜欢的人,这是她的问题,跟你们被孤立的人没半点关系。

02

“我真的这样吗”——给孩子力量

被孤立的孩子很容易陷入一个思维误区:TA(对方)朋友多,一定是因为她好,他们排斥我,是因为我不好。

要打破这个想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买一包零食,让孩子也分给其他人吃。孩子会发现,其他人也会很热情地接纳他分享的东西。

因为靠零食、玩具等小东西是很容易获得友谊的,这和“拿零食的人是谁”没有太大的关系。

TA有的话,TA获得,你有的话,你也可以获得。

  • 强调“资源”,帮助孩子跳出“被欺负”的思维,建立成长型思维。

同时让孩子知道,你手中的资源,会影响你的社交,但是这不一定是真实且长久的,有些资源不过是镜花水月。

你还是要看清楚自己的优势,那些是别人拿不走、替代不了的东西。

  • 强调“优势”,帮孩子建立更全面的自我评价体系。

比如:

  • 你很热心,经常帮助别人,平常大家是不是都很喜欢你。
  • 你很体贴,朋友伤心难过的时候,你总是会在旁边安慰陪伴。
  • 你还很勇敢,妈妈怕的小虫子,你都能能帮我赶走。

每个人都不完美,就算你有缺点,也掩盖不了你的优点。真正的朋友,会喜欢的优点,包容你的缺点。

03

“再遇到怎么办”——让孩子坚定

鼓励孩子成为一个坚定的人,对一些孤立、欺凌、语言暴力说不。

说出你看到的:你零食给了别人“故意没”给我;你联合别人不跟我玩;你说了不礼貌的话......

说出自己的感受:你这样做不太好吧;你这样做我不喜欢……

说出自己的主张:我要求你停止;跟我道歉......

很多人可能会说,口头反击根本没用啊,熊孩子要是听两句就能停止自身行为,就不叫熊孩子了。

我想说,有用的!

孩子面对不友好的行为,能够及时拒绝,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告诉对方“我可不是你能随便拿捏的”,这很重要啊。

你表达了自己拒绝的态度,哪怕对方没听,哪怕看似没有起到直接的阻止作用,但对自身是有着更深远的影响的。

当孩子坚定地说出这些话,表明自己的立场,他的心理优势和力量就已经回来了。

三年级后,我亲眼见到了女孩们的“战争”有多隐秘、多可怕!

女儿跟朋友闹掰了,我却忍不住拍手叫好!鉴霸凌能力,越早拥有越好

3分钟被扇54个耳光!什么样的女孩更容易被欺凌?如果你常说这三句话,孩子很危险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