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结出果实,却不要求什么回报”,马海德可谓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医生,在最为艰苦的条件下,他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着,为我国的医疗行业发展,奉献了一生。更让人动容的是,马海德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的原名叫做乔治·海德姆,是美国黎巴嫩人。
一次偶然的契机下,他远赴中国,希望拯救当时饱受磨难的中国人,本来计划只停留一年,没想到眨眼便是一生。
在此期间,他在中国,也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那就是素有“延安第一美女”之称的周苏菲。2019年,为了表彰他的突出贡献,马海德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为了拯救受疾病折磨的国人,马海德不远万里赶来
1910年,马海德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贫困的家庭背景,没有磨灭他的意志,自幼时起,马海德就热爱读书,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后来,父母因病住进医院,因为家里掏不出钱,差点双双撒手人寰,所幸得到医生帮助,这才康复出院。
这件事一直被马海德记在心中,他也立志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1931到1933年,马海德前往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临床诊断专业,最终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当时,东方国家正流行热带病,无数患者饱受折磨,为了考察这种疾病,毕业后没多久,他就和两个同学一起来到中国上海。
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宋庆龄、艾黎等人。来到中国,看到腐败的国民政府、千疮百孔的中国土地,马海德深深被震撼了,他意识到,学医虽能改变一时,但无法从根部救治中国,想要救中国,那就得革命。
就这样,本来计划只在中国停留一年的他,一呆就是三年,通过宋庆龄的介绍,马海德在延安见到了毛主席,逐渐接受了中国的革命思想,不仅如此,他对内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参加长征运动,对外还曾在美国《工人日报》上,发表抨击国民党腐败的文章。
1949年,黑暗的黎明终于结束,光明的未来对中国人打开了大门,新中国成立了。次年,马海德正式加入中国国籍,成为我国独立后,第一位拥有中国籍的外国人。
邂逅延安第一美女,创造一段美好佳话
在1944年到1947年间,马海救治伤员的出诊记录高达四万多次,无数的汗水与泪水交融,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也正是因为这份工作,让他邂逅了命中注定的女人——周苏菲。
当时,周苏菲还是延安鲁艺话剧社的一名演员,她不仅长相出众、气质不凡,对艺术还有自己的理解,被人称为“延安第一美女”。有一次,周苏菲不小心感冒发了烧,马海德就曾亲自为她医治,两人因此渐渐熟悉,马海德虽是中国国籍,但骨子里那分外国人的奔放却未改变,在明白自己的心意后,他就开始大胆、热情的追求周苏菲。
周苏菲也是个果断的姑娘,15岁那年,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独自来到上海,参加了话剧社。1937年,通过地下党介绍,参与了革命。
她对马海德的印象也不错:“人长得帅气,除了高鼻子、大眼睛外,和久经沙场的红军战士没两样”。
最终,马海德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浪漫的追求,最终打动了周苏菲,两人正式展开恋爱关系。1940年3月,马海德和周苏菲在延安结婚。
婚后,两人十分恩爱,周苏菲继续从事话剧和电影工作,马海德致力于医学研究,解决疑难杂症。
数十年如一日,马海德的无私奉献
自1996年起,马海德一直在研究治疗、防治麻风病的方法,即便身处高龄,71岁的他也并未放弃,积极联系中西方学术交流,立志要在2000年消灭麻风病。
76岁那年,马海德还在各国穿梭,争取到了上千万美元的资助,就为了确保各国麻风病基金会,能够持续对中国援助。
可早在1976年,他就被诊断出癌症,期间历经多次大手术,情况仍旧不见好转,为了中国人民,他将生死置之度外,稍微好转一些,就忙着照看病人,外出筹集资金。
1988年,最后的时日逐渐临近,马海德躺在病床上,依旧让秘书代笔,书写募集资金信件。他对妻子说:“妹子,这是给麻风病人的钱,得来不容易,一定要管理好”。
从1933年到1960年,马海德从未见过父母,他的父亲还是在报纸上,偶然得知儿子仍然活着的消息。见到阔别多年的父母,短暂相聚后,马海德再次回到中国。不管历经多少磨难,这片深沉的土地,依旧承载着马海德的热爱,与那片化不开的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