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弱国无外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还处在建国初期,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当时的中国,需要的是一个足够稳定的环境来支持新中国的发展。
于是,1960年4月19日,周总理协同外交部长陈毅亲自飞到新德里与印度进行谈判。
承认麦克马洪线已经是中国的最大底线,这谈判的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中国对印度的忍让一直到1962年才结束。在这两年间,中国再次从实际控制边境线后撤20公里,在这20公里范围内中国边境部队甚至不巡逻、不打猎、不剿匪。
但这样的忍让,并没有换来边境的和平,印方仍然步步紧逼,企图越界。
在如今看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比印度强大上太多,这两者毫无可比性,但在当时,印度的各项硬实力却比中国高出了好几个层次。更何况,在战争爆发时,印度得到了美苏两个大国的支持,军事实力更是呈指数增长。
在这样的一种悬殊实力之下,中国却能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迅速解决这场战争,这样的结果怕是谁也想也想不到。但印度又为什么会在这样明显的优势之下失败呢?
其次,就是印度内部的人员矛盾。自古以来,战争的胜利就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点,只要有一点没做到,那这场战争也就基本与胜利无缘。而印度内部的人员矛盾,又分为两个部分。
这第一个部分的矛盾,就是印度的前线指挥官与印度军人内部产生的矛盾。时任印度前线指挥官的,是考尔中将。此人空有一身军事理论,却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
这就直接导致了军队内部的不和谐,这不和谐算不上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但绝对与其有关。
第二个矛盾,就是印度高层与军队内部产生的矛盾。当时的印度高层,盲目自信,认为美苏两国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并且笃定中国会对这两个大国产生忌惮心理而不敢开战。
而这个表态则被考尔中将奉为"圣旨",所以在战争宣布真正开始之前,印度都未对中国进行过完整考察。这就直接导致了印方在战争时的准备不足,这方面的漏洞可以说是这场战争失败最关键的因素。
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和人员内部的不和谐基本奠定了印度的失败局面。
但真正让印度对此保持沉默的,却不是战争的失败,而是中国对战后问题的处理。
中国参加这场战争的唯一目的,就是彻底结束战争,用一场战争的结束换取几十年的和平。
在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军队立刻单方面停火、主动后撤,还释放了俘虏,交还了所有印军的武器装备。这在世界战争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行为。
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些举动,在我们眼中可能代表着善意,但在印度眼中,这就是赤裸裸的羞辱。
而媒体为了掩盖失败的真正原因,避而不谈尼赫鲁的强势行为,反而埋怨中国。这在国际上看来,也是十分可笑。
有着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却因战争预判的不准确输掉了整场战争,战后受到了敌对国善意的"侮辱"不说,还将失败归于外界原因,也难怪印度会对此缄口不言。
其中又可分出两点来说。
其一,就是战争的性质问题。印度与中国进行战争,无疑是给了两个大国信心。但是,只要这两个大国没有在明面上对印度进行兵力支援,那么这场战争,就是"代理战争",即,幕后支持一国与中国打仗。
如果美苏两国在战争之时出兵支持印度,这场战争就会性质大变,从"代理战争",变为"区域战争"。这种做法不仅是在破坏世界好不容易才拥有的和平,更是在拿自己的大国形象开玩笑。不管是对美还是对苏,这都是极不明智的做法。
在印度这件事情上,美苏可能是盟友关系,但放到国际上,二者就是争夺世界霸权的竞争关系。中印战争的时间与美苏两国间的古巴导弹危机时间相近,制约中国与世界霸主之位相比,还是后者的吸引力更大些。这也是在战争中印度得不到美苏两国军事支援的原因。
最后,就是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态度。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就已经知道了中国军队的厉害,再怎么说美国也不会再愿意冒大风险与中国打仗。
从这两点中不难看出,对于美苏两个大国而言,印度只是一个有潜力的棋子。说得直白些,美苏与印度二者,更像是一种"附属"关系,并非是印度认为的"盟友"关系。
这两个国家支持印度,只是希望利用印度对中国稍作压制,在不牵扯到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乐意看到中国受挫。
说到底,中印两国间战争的失败,不只是印度一方造就的,更多的,还是国际背景下各国博弈的影响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