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自称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他是隋朝的第一位皇帝。隋朝类似于秦朝,结束纷争,统一中国,二世而亡。所不同的是,隋朝年代长于秦朝,隋朝为37年,秦朝为14年,隋朝最后时刻的挣扎,也比秦朝稍久一些。
其实,历史的发展有它的偶然,也有其必然,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虽是人,但人也在顺应历史发展的形势,这个形势在古代通常被称作“天命”。当然,有些“天命”是忽悠人的把戏,最终会出笑话的,比如王莽折腾了好几十年,下场凄凄惨惨,被当作“乱臣贼子”骂了两千多年。但是大多数朝代的确立,都在遵循着历史车轮的轨迹,隋朝的建立同样如此。
武川镇是北魏时期六个军镇的其中之一,这些军镇的功能类似于后来的燕云十六州。孝文帝改革,朝廷中枢南迁,被边缘化的六镇于北魏末年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柔然趁机进入六镇辖地,杨桢流落到河北后,被当地人民起义头领鲜于修礼杀掉。
西魏时期,宇文泰以武川镇军官为骨干组织府兵,成立府兵统帅部,独孤信以军功成为府兵统帅部八柱国之一,杨忠以军功成为府兵统帅部十二大将军之一。这个军事集团就是关陇贵族的雏形,杨忠在日后也就成为了关陇贵族地主统治集团中重要人物之一。
杨坚家族崛起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与独孤氏的联姻,杨坚娶了独孤信第七女儿为妻。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宇文毓成为北周皇帝后,独孤氏便成为皇后。独孤信的四女儿嫁给了同为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儿子李昺为妻,后生唐高祖李渊。杨忠死后,杨坚承袭了随国公爵位,到此,其家族势力在关陇集团占据重要的位置。
宇文赟在位二年病逝,儿子宇文阐继位,是为周静帝,杨坚成为周公、霍光一样的辅政大臣。但这个结果不是周宣帝的遗愿,他对杨坚存在猜忌,一直提防着杨坚,所以这是杨坚联合他人私自运作的结果。
杨坚此举很快遭到宇文泰亲信的反对,宇文泰外甥上柱国相州总管蜀国公尉迟迥、上柱国益州总管庸国公王谦、静帝宇文阐的妻父郧州总管荥阳公司马消难等相继起兵。杨坚手里握着宇文泰一手创立起的关中府兵,自然没什么害怕,于是很派兵快将他们灭掉,顺势还把宇文家族有实力的成员全部杀掉,由此稳定了全国局势。
公元581年二月,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年号开皇,建都长安。第二年,杨坚又在长安东南二十余里处另建大兴城,面积规模远超长安旧城。
宇文泰栽树,杨坚乘凉,杨坚代周建隋,在道义上受一定的诟病,但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其次,宇文泰最大的成就是将中原世家大族与武川勋贵们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这个集团的骨干成员,杨坚本人又是后起之秀,而且比父亲杨忠更接近朝廷中枢,更有政治资本,所以近水楼台的杨坚,是新王朝建立的最佳人选。
再则,至北周武帝扩大府兵员额以后,越来越多的汉人注入其中,致使鲜卑人的比例越来越少,府兵统帅部也是这种情况,所以汉人渐渐取得主导地位是不可逆的现实。而杨坚既受祖上荫庇,又被周宣帝重用,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因此取代北周水到渠成。
纵观历史,北周、隋及唐,虽是前后三个王朝,但这三个王朝的创建者,都出自关陇贵族地主统治集团这个阶层,都源自于府兵统帅部成立前期的最高层。北周是鲜卑勋贵而处于汉化过程中,隋唐是鲜卑化了的汉族地主分子,他们又都是错综复杂互为裙带的姻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隋代周与唐代周有着相同的必然性,其现实意义不能被道德伦理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