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网上突然流传出一张截图,一名叫“疯狂的熊猫233”的用户在雪球里发帖声称自己认识在腾讯工作的人,得知腾讯即将被“重锤”的消息。
消息经过发酵后,立刻在市场引起轩然大波,恒生科技指数一路下跌。截至收盘,港股快手跌7.29%,哔哩哔哩跌9.59%,美团、百度跌4%,“当事人”腾讯同样大跌5.23%,市值蒸发了大约2029亿人民币。
就在大家都以为消息(腾讯被锤)属实的时候,事情又一次迎来了反转,起初在雪球发文的那名网友“疯狂的熊猫233”自己销号了。。。
随后,腾讯集团公关总经理张军在朋友圈发文称“喊重锤的人,自己销号了”,并且自己在下面评论称“如果想了解信息可以直接问他”,应该是在对这个事件做出回应。
虽然,腾讯公关经理亲自发生辟谣,但第二天腾讯的股价并没有反弹,说明市场中有一部分资金确实比较敏感多疑。对此也有游戏行业人员表示:2022年有可能不批准任何一个游戏版号。同时又有N张截图流了出来,都是监管层要加大对游戏产业监管的信息。
类似的信息错综复杂,真真假假,有的是还没落地的整改建议,有的则已经被辟谣是假消息。对于“2022年是否一个游戏版号都不发”,有记者专门就此消息采访了音数协游戏工委的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没有这样的消息”。
如此看来,仍没有针对腾讯或者游戏产业的“实锤”,有人专门去找了那位“销号哥”过往的发言记录,大多是一些发泄情绪的言论,似乎只是一场口嗨引起的乌龙闹剧。
但也有人坚持认为“没有空穴来风”“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根据市场表现来看,肯定有人得到了利空信息选择了卖出,只是这个真实的信息还没有对外界曝光。。。
有读者来问萝卜君的看法,萝卜君和这些读者说,如果是问对游戏产业的相关限制性政策是不是真的?那萝卜君自己只相信官方证实的信息,我并不是一个热衷追求小道消息和阴谋论的人,而且恰恰相反,萝卜君很了解流言是如何产生的。
就拿这次的事件来举例,其实不是先有"腾讯要挨锤"的谣言,然后引发了市场的下跌。而是腾讯等文化产业先出现了下跌行情,然后才出现了相关谣言,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恐慌。
哪个领域都有谣言,但金融市场的谣言往往发酵速度更快,数量更多。原因就在于金融市场的课本定义是跨期做资产配置实现套利,但本质上就是个吃信息差的投机市场。许多信息谁先知道谁就可以提前操作,狙击后知道消息的人。
所以一但市场上出现大量的买方和卖方,就会出现犹豫要不要跟风的人,这个时候市场上所有人都在猜测那个信息是什么,但官方又没有出来澄清的时候。谣言的诞生就是必然的,因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就像这次的事件一样,市场里有一批人对互联网政策前景看不清楚方向,总觉的阿里被锤了,腾讯也“一定”会被锤,所以一但腾讯股价出现什么问题,就会想当然的以为“上面”已经决定好要“收拾”腾讯了。
萝卜君不建议大家过于通过依靠信息面去进行投资,除非你真有什么内部渠道,不然你就算24小时在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地方刷信息也刷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而且那样也太累了,会毁掉你的生活,这是萝卜君非常不赞成的生活方式。
最后,其实萝卜君也配置了一些中丐互联和传媒板块,萝卜君虽然第一时间看到了相关谣言,但并没有选择卖出,我分享一下我对游戏版号这个事的理解,其实很简单,我自己也请教过业内的专业人士。
对龙头平台的所有重锤,从长期角度来看都是在利好头部公司垄断市场。
逻辑是这样的:在高速发展阶段,腰部公司往往会得到更高估值,因为它们会被市场赋予更高的期待,可以通过不对称竞争弯道超车占据更大的市场,这个时期中证500的表现也要比沪深300更好。
但当市场已经进入饱和,也就是常说的蓝海产业,这个时候江湖格局大多已经确定,落后的公司翻身的可能性更小了,无论怎么折腾只会加剧这个行业的内卷程度而已。
但往往也是这个时候,监管层也会适时进来扼制此前各公司野蛮生长的趋势,一方面严格要求公司保障消费者权利,另一方面也是制止各家公司进行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在游戏产业里也是一样的,之前还在野蛮生长期,对版号要求也睁只眼闭只眼。这个时期里虽然腾讯“一家独大”,但也有米哈游等新锐公司另辟蹊径杀出一条血路。但如果从今以后真的不再通过新版号了,那还会有新原神的出现么?没有新游戏,大家只能继续玩王者荣耀了,到底算谁的利好利空?
所以萝卜君的看法是即使一个行业进入市场饱和期,虽然成长性没那么高了,但只要商业模式没问题,在估值合理的阶段永远具有投资价值。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格力和可口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