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男孩:我情愿父母去赚钱别陪我,“穷”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回忆

2019-10-22   亲子育儿堂

贫穷但顾家的父母VS富有但忙碌的父母,你选哪一个?

韩国有这么一档电视节目,主持人让几个孩子在“贫穷但顾家的父母”和“富有但忙碌的父母”之间做个选择。

在场的孩子无一例外选择了后者,让观众感到十分震惊。

主持人问孩子:“选择忙碌的父母,就没人陪伴你们了,你们不会感到难过吗?”

孩子们的回答让人感到格外心惊:

一个打扮得像小公主一样的女孩说:“我不想住在鼻孔一样大的房子里。”

一个大约只有6岁大的男孩说:“我情愿他们去赚钱,因为穷,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回忆。”

看完节目后,我的心不禁一片冰凉:什么样的家庭会培养出这样的孩子?

小小年纪却说出了如此“现实”得让人汗毛竖起的话语,让人完全无法感受到孩子对父母的那种天然的孺慕之情,更加体会不出孩子对养育自己、陪伴自己的父母的感恩之心。

似乎在节目中的这些孩子看来,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付出极其廉价,还没有一间大房子、一双新球鞋有意义。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事情在当今并非个案。记得看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10岁的男孩非常聪明,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家境算是中等,家长尽力呵护、培养他,送他参加了很多兴趣班,平时对他也十分疼爱,在生活上从来都不亏待他。

孩子也很争气,围棋、轮滑样样都拿得出手,后来又参加了奥数比赛,也取得了好成绩。

放暑假的时候,父母带他去亲戚家玩,年轻的小表姨夸奖他聪明优秀。

哪知道孩子竟然用不屑的语气说:“我再优秀有什么用呢?我的家庭、我的父母哪里配得上这么好的我?”

“我们班的同学假期可以去国外旅游,我却只能跑跑国内的亲戚家;班里好多同学都有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可我妈却只肯给我买一个儿童手表。”

“我对我的家庭已经彻底失望了,以后只能靠自己,才能脱离这样的生活。”

表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问了他好几遍,才确认这确实是他真实的想法。

表姨的心情顿时跌落到了谷底,她实在不明白本该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

父母的付出不应是单方面的,否则除了感动自己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孩子的话语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残忍的真实”,真实得让人寒心。这或许是当今很多被物欲迷昏了头的成年人的真实想法,但却不应该从一个10岁的孩子口中如此自然地表达出来。

类似事件频出,也不禁提醒我们去重新定义和思考“付出”的价值:的确,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背后都有父母辛苦而无私的付出。

可是付出想要有“质感”、有回报,就不能忽略一个最为关键也最容易被父母们遗忘的前提——那就是孩子有没有足够的感受爱和回应爱的能力。

在现今大多数中国家庭里,慈爱的父母们早已习惯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习惯了为孩子打理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习惯了为孩子提前设计好今后人生路的每一步……

父母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付出着,有时甚至因为忙于工作,无法给孩子足够的陪伴而感到无比内疚。

遗憾的是,父母并没有发现,孩子已经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他们惬意地享受着父母提供的优越生活,却还觉得不够,简直是太不够了……

他们孜孜不倦地与自己的同学、朋友攀比着,发现了不足的地方,便会埋怨父母让自己受到了“亏欠”

他们的言语之间流露出的是对父母和家庭的嫌弃和鄙视,让人看过后只能想到那个最难听的形容词:“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这样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是不难想象的。那些永远长不大的“啃老族”和狠心绝情的“不孝子”就是最鲜明的案例。

所以,当孩子开始嫌弃父母的陪伴,当孩子在攀比中流露出对家庭的厌恶,当孩子宁愿父母去赚钱,也不愿品尝“穷滋味”的时候,父母应当先问一问自己:

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一项最基本的爱的教育?

如果不让孩子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的付出就永远会是单方面的,这样的付出除了感动父母自己之外,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无微不至的付出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

美国早教专家艾米·麦克瑞迪是“正面管理育儿机构”的创始人,也是正面管教理念的主要发起者之一。

在她的作品《正面管教魔法书》中曾经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一切为了孩子”正确吗?

而这恰恰是当今很多父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值了!”

正是因为父母有这样的心态,才会频频爆出“中产阶级两个月的工资都不够孩子一个暑假的花销”这样的新闻。

几百上千一件的名牌童装?买!

价值好几万的暑期训练营?报!!

最新款的电子产品孩子想要?答应!!!

……

这种情况在美国父母那里也并不少见,所以艾米·麦克瑞迪才会大声疾呼:

“请停止这样的行为,因为孩子会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应当’,这种心理会像瘟疫一样,不但会让父母感觉精疲力竭,还会给孩子的未来埋下无穷隐患!”

“理所当然”的心理会让孩子变得多么可怕,从艾米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答案:

第一,孩子的胃口会越来越大,要求越发难以满足。

父母对待孩子总是有求必应,不想让孩子在任何方面落后于人,可是孩子的胃口会被一点一点地“喂大”,他们不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却总是贪婪地期望获得更多。

总有一天,父母会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届时他们就会情绪爆发,会对父母大哭大闹,甚至会怨恨父母,嫌弃家庭。

第二,孩子会变得自我中心主义,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过度宠爱孩子的家庭,孩子是绝对的“中心”,家庭成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首先考虑他的需要,对他从不吝惜溢美之词。

时间长了,孩子会坚信自己不但是家庭的中心,更是全世界的中心。此后无论是在幼儿园、在学校、在工作单位,他都要做那个独一无二的中心点。

他们我行我素、霸道专横、不守规则、没大没小,而这只会招来他人的强烈反感和厌恶。

第三,孩子开始不思进取,因为他们根本无需费力就能得到。

艾米曾经引用过美国心理学家里昂·塞尔泽博士的论点:

“那些理所应当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现的态度是这样的——不论他们想要什么都应该得到,而且应该毫不费力地得到,仅仅因为他们的身份。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争取什么。”

而这,正是受尽父母宠爱的孩子的普遍心态,他们会觉得一切都唾手可得,根本不需要自己努力拼搏。

于是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消极,也越来越不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几乎经不起任何的风雨,哪怕只是在单位里遭到了一点批评,和同事发生了几句口角,他们也会选择辞职了事。

“大不了回家做个啃老族”,这就是他们面对人生的态度。

第四,孩子毫无感恩之心,从来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非常显然,一旦孩子感染上了“理所当然”的瘟疫,就很难再生出感恩的心。

他们的心灵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填不满的黑洞,多少亲情、友情、爱情就这么倒进去了,却连个回音都听不到。

他们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能够得到多少,会不会给自己造成不便,却从来不去思考别人会因为他们的语言、行为产生多少烦恼。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把这样的孩子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一切的活动都是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他们或许是高智商的,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十分老练,有时还善于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包裹自己的动机,但却无法掩盖他们自私虚伪的内心。

现在再回头看看那些说着“不愿品尝穷滋味”的孩子,还有那个觉得“父母和家庭配不上自己”的孩子,不正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吗?

不想养育出“白眼狼”,就要停止过于精致、过于宠溺的养育方式

在《正面管教魔法书》中,艾米为我们提供了30多种改变孩子的“养成术”,总结起来其实不外乎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不能向孩子做无原则的屈服。

当孩子提出了不合理要求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能心软答应。因为这正是在逐步养大孩子的“胃口”,下次他们的要求可能会更上一个台阶。

被父母拒绝后,孩子可能会哭闹,此时父母更要扛住他们施加的“情感压力”——千万不要对孩子做无原则的屈服,否则孩子下次只会更加变本加厉。

当然,父母在拒绝孩子时不必过于粗暴,可以先讲清楚拒绝的理由,但语气一定要十分坚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妥协的,这样他们才会放弃徒劳的努力。

第二,别把自己变成孩子眼中可悲的“仆人”。

最悲催的父母就是那种毫无理性地为孩子打理一切事情,却得不到孩子任何感激的父母。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将父母看成是保姆、佣人,却对父母缺少应有的尊敬、爱戴之心。

对此,艾米建议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中来,并且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些日常任务,这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父母不妨根据孩子的年龄、实际能力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比如给年龄小的孩子准备一个小小的洒水壶,每次装一点水,让他学着浇花;给大一点的孩子准备专用小扫把和抹布,再教他们扫地、擦桌子……

有了专属工具和专属任务后,孩子的积极性会不断高涨。父母还可以适时地夸奖他们几句,让他们更喜欢这种“帮忙”的感觉。

第三,停止事事代劳,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对于孩子的事情,父母不必一味大包大揽,否则培养出的只会是经不起风雨的温室花朵。为此,艾米建议父母们经常对自己说一句话:“忍住,别插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动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自制能力、创造能力等等,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并亲自感受成功和失败的不同结果。

这样的训练能够提升孩子的认知,还有助于改变自我中心主义的大问题。

比如孩子每天早上赖床,次次需要家长三请四请才愿意起身。父母就不妨试试“别插手”的办法:

可以在前一晚上为孩子定好闹钟,提醒他自己起床。若孩子还是习惯性赖床,父母要忍住叫起的冲动,不妨让孩子品尝一下迟到被批评的滋味。

只有接受了教训,孩子才会自觉改变错误行为,也不会再事事、时时、处处依赖父母了。

第四,让孩子学会对父母和他人感恩。

“感恩”是一种对别人施与的恩情心存感激的表现,也是为人处世一种最基本的修养。而艾米希望父母能够培养的是真正拥有“感恩之心”的孩子。

这种感恩不是停留在嘴上的一句肤浅的“谢谢”,而是要有直达内心的感受和切实的行动。

比如,妈妈可以教孩子在父亲节制作贺卡和简单的小手工,作为礼物送给爸爸;

爸爸可以教孩子给辛苦做家务的妈妈捶捶背、捏捏肩,再亲妈妈一下;

爸妈还可以教孩子在收到了亲戚、朋友馈赠的红包、礼物时,要表示感恩,并妥善保存,以表示自己十分珍惜和对方之间的情谊……

这些“感恩仪式”无疑可以加深孩子对爱的感受力,也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愿意施与爱和关怀的温暖的人。

最后,父母还要像艾米所说的那样,要注意逐步提升孩子的“同情之心”。

“同情”会让家庭小爱变成社会大爱,会让孩子学会体察他人的困难,理解他人的需求,并会乐意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而这,会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付出的快乐,也能够为他们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最终,孩子会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会养成善良、快乐的性格,并会一生受益。

而这所有的工作,父母都要注意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积极地培养,这样才能够将善与爱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

我是【亲子育儿堂】,一个40岁的宝爸,有一个8岁的女儿,非常荣幸和您一起分享我的育儿经验。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转发、点赞支持我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