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观后感:三个原则教会你无条件养育,让亲子关系不再窒息

2020-01-28   亲子育儿堂

2020年的春节,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定充满了不解和烦恼。

天性活泼的他们,不能自由自在地外出玩耍,整天被大人们拘在家中,还要不时地被催促着勤洗手、戴口罩,小小的脸上难免会写满委屈和不满。

这不,我女儿就不停地向我发出“抗议”,说这样的生活“太无聊”、“太没劲”。为了给女儿找点乐趣,我也只能挖空心思想出各种新鲜玩法:

搭乐高、做手工、画水彩、下围棋……每天跟着孩子玩耍,自我感觉快要变成“大顽童”了。

作为“交换”,女儿答应陪爸爸妈妈一起看一部喜剧片。

我选择在西瓜视频观看徐峥导演的新片《囧妈》,原本也只为博妻儿一乐,没想到看过之后,竟然被其中的细节和台词深深打动了……



囧妈:令人窒息的母子相处模式

影片中的重头戏是徐峥扮演的主人公与妈妈之间让人觉得好笑又好气的相处模式。

“妈妈”年过七十,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精致女人”

坐一趟横贯欧亚大陆的K3列车,妈妈竟会随身携带数不清的生活道具,那细致的程度实在让人咋舌。



为了儿子的健康问题,妈妈更是不遗余力地费心操持着,儿子用手机发个语音的短暂功夫,妈妈都不忘给他嘴里塞上几个圣女果、一个煮鸡蛋。



妈妈每天按着点强迫儿子喝各种五谷豆浆,觉得自己是在为儿子的人生负责。



更可怕的是,妈妈对儿子的批评永远是“张口就来”:脸长得宽、腰粗、肚子大、这么大岁数不生孩子……

听得儿子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妈妈却永远都不知道适可而止。



对于儿子的一切,妈妈似乎永远都不会满意,她什么事情都要管,控制欲望显得格外强烈。当儿子想要为自己辩解的时候,妈妈不是懒得听,就是任意曲解。

看到这样一位母亲,我心中只有四个大字:“太窒息了!”


片中徐峥有一句台词深得我心:“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在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

的确,在“囧妈”身上,集中了很多中国式家长的通病:控制欲强烈、崇尚打击教育,忽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其中最为致命的便是“理想化育儿”,也就是在心目中塑造一个完美孩子,一旦现实中的孩子达不到自己的理想,便会大失所望。进而会给孩子设定苛刻的标准,制造严格的规则,事无巨细严加控制,只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然而,正如那句名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此“理想化育儿”的结果必然是一败涂地,不但培养不出理想型的孩子,反而会让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生分,越来越冰冷……



分清“理想中的孩子”和“现实中的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应当是全世界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最终能够成为“人中龙凤”的孩子却是屈指可数。

虽然你我他可能不太愿意接受,但大多数孩子最终会和自己的父母一样,成为普罗大众的一员,过着同样平凡的生活。

对此父母们需要有一些平常心,不但要有接受自我、认知平凡的勇气,还要在育儿问题上拿出务实的态度来,不要总是把不切实际的愿望强加于孩子,非要让他们做个百分百的“理想小孩”:

  • 小时候,要求孩子学习好、守纪律、听话老实,动辄将他们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设置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的自由意愿。
  • 长大了,又要求孩子必须混得“有出息”,要有像样的工作、体面的配偶、优越的生活,孩子但凡有一样不如意就会被指责为“不争气”……



这样的父母从来不会关注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打着“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给予孩子的却是永不停歇的压力。

也许孩子勉为其难地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可他们心中其实并不快乐。

就像《囧妈》中的男主角,他最大的愿望便是从这种令人窒息的爱下逃走,去做一个真真正正的自己,而不是妈妈心中那个最理想的儿子。



无条件养育:让亲子关系变得纯粹、简单一些

“理想型育儿”的反义词是“无条件养育”,也就是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

这种养育原则来自于美国知名育儿专家埃尔菲·科恩,他主张我们要停止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待、想象,更不能对孩子实行“有条件的爱”:

  • 孩子符合父母的理想,就对他们软语温言,并给予各种物质或精神奖励,这被科恩称为“爱的给予”
  • 孩子一旦与父母的理想相差较远,父母就大失所望,并会通过隔离、打击、惩罚等手段来对孩子进行控制,以逼迫孩子“成功”。科恩把这类行为称为“爱的撤回”

非常显然,“爱的给予和撤回”反映了一种不纯粹的亲子关系,科恩更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以爱为名”的情感勒索式教养方法。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如果你不希望孩子一点点走向父母的对立面,你就应当改变这样的做法,代之以更加纯粹和简单的“无条件养育”

1.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现在让我们来回想一下,平时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有没有经常将这样的话语挂在嘴边:

  • “你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 “你再哭个没完,我们就不要你了!”
  • “这次你考不好,就别进家门了!”
  • ……

类似这样的沟通方式,就是一种典型的“有条件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会随着孩子的乖巧、优秀与否而随意增减,只要孩子表现不佳,父母就会立刻撤回自己的爱。

在孩子看来,父母爱的并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某种良好表现。时间长了,孩子的心便会一点点地远离父母。



那么,什么又是“无条件的爱”呢?那就是要跳出自己不切实际的理想,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无论他们表现得有多不如人意,都不能减少或撤回自己的爱

科恩曾经用这样一个案例来说明“无条件的爱”:

科恩的女儿有一天表现得非常任性,他本打算用“不给她讲睡前故事”的办法来惩罚她,使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但转念一想,他觉得这种惩罚是一种“有条件的爱”,落脚点是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


于是他仍然给孩子讲了睡前故事,但是在讲完故事后,他和孩子一起反思了之前的事情,了解到孩子是因为情绪不安、不懂表达才出现了不良行为。


之后他温柔地安抚了孩子,让孩子确信爸爸的爱并没有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孩子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向爸爸道了歉。

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能够让我们发现,“无条件的爱”更能触达孩子的内心,并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对于孩子的情感萌发、性格养成将会产生很多有利的影响。



2.尊重孩子的选择

无条件养育的第二大原则是“尊重孩子的选择”。

很多父母会像《囧妈》中的妈妈一样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都包办好,事无巨细样样操心,却唯独没有尊重过孩子自己的选择。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自主的存在,他们应当有收集信息、辨别对错、做出选择的能力,哪怕因为选择失误遇到了挫折,也应当逐渐锻炼出自我修复、自我疗愈的能力

这一切都是父母无法越俎代庖的,过多的干预不但会让孩子自身能力遭到削弱,还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更有可能会让孩子反感甚至仇视父母。



为此,科恩提醒父母们要给孩子足够的“发言权”:不仅要在讨论问题伊始,给予孩子“最初发言权”,让孩子能够参与其中;更应在做出决定之时,给予孩子“最终发言权”,让孩子能够学会自主选择。

孩子由于经验不足,可能会做出不恰当的选择,父母可以进行善意的提醒,但不要直接代孩子拿主意,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有一种“这是我自己做出的决定”的感觉,也就是科恩所说的“伪抉择”

这种选择锻炼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会让孩子成为一个自信、自主、自强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



3.从孩子的视角思考问题

无条件养育的第三大原则是“换位思考”,也就是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考虑问题。

当我们为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烦恼的时候,可能很少会想过孩子和大人看待问题的视角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一厢情愿地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出发,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情绪和意愿,这样得出的结论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也是不客观的。

正是因为这样,科恩才倡导“从孩子的视角思考问题”,当我们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用童真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时,会发现很多问题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一些本来困扰我们的育儿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记得之前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一位妈妈领着自己的小女儿去逛商场,她本以为女儿会喜欢那些闪亮的装饰品、漂亮的服装、琳琅满目的玩具,可女儿却拉着她的衣角放声大哭。


妈妈被女儿的“不听话”惹恼了,狠狠地训斥了女儿,还说“你再吵闹,我以后就不带你出来玩了。”

可女儿还是哭个不停,妈妈只好蹲下来安抚孩子。


就在这时,她才惊讶地发现从孩子的视角根本就看不到什么美丽的风景,触目所及的只有周围成年人走来走去的双腿和巨大的背影,难怪孩子会吓得哭了起来。

故事虽然简单,其中道理却发人深省: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摆脱身为成年人的主观偏见,多用“孩子”的眼光来了解他们,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写在最后

一部《囧妈》让我开始重新反思亲子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许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理想化育儿”的问题,那么,能不能让一切变得简单一些,纯粹一些?

不妨从现在开始,放下我们过重的功利心,也别对孩子做过多评判。

只要单纯享受我们的亲子关系就好,别再把它变成一种让两代人都感到不堪忍受的负担。

感谢西瓜视频,让我们能够在这个春节免费欣赏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

打开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搜索“囧妈”,即可免费畅看《囧妈》全片!


我是【亲子育儿堂】,长期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敬请关注我,获取更多实用的育儿干货!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