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交友却怕生?打破三个心理循环,让孩子走出寒假交友第一步

2020-01-12   亲子育儿堂

引言 :为什么交往对孩子会是一种折磨

又到一年寒假时,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快快乐乐地玩耍着。

很多孩子走出了家门,呼朋引伴,玩得十分开心,可也有一些孩子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更愿意一个人呆在家里,让爸爸妈妈有些莫名的担心。

楼下邻居家的洋洋就是这样的孩子。他爸爸带着一脸愁容对我说:“我家的孩子就是不喜欢社交,平时在学校没几个朋友,现在放假了在家没事做,我说带他去亲戚家玩,他怎么都不肯。让他去找小朋友,他也只是摇头。可是我们要去上班,留下他一个人坐在屋里,实在是可怜。”

听完了这番话,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那个怯生生的小男孩的模样。看他爸爸如此担心,我主动提出让孩子来我家和我女儿一起玩。

也不知他爸爸回去给孩子做了多少工作,几天后,洋洋终于来到了我家,我发现他特别怕生,不敢和别人有目光接触,问他什么就回答什么,答完了满脸通红,实在是个腼腆怕生的孩子。

还好我们之前见过几次面,他和我女儿又是同龄的小朋友,没过多久两个孩子就熟稔了,洋洋也放下了心理戒备,变得轻松自在多了。

那天洋洋在我家玩得十分开心,爸爸来接的时候还有些恋恋不舍的。

我觉得他并不是像他爸爸所说的那样“不喜欢社交”,而是不会处理和他人刚见面时那种孤独、尴尬的感觉,只要度过了这段“痛苦时光”,他也会表现的非常活泼、非常热情。



聚焦:一种让人烦恼的趋向-回避型冲突

洋洋身上的问题,其实并非个案,有不少孩子甚至是成年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挣扎在趋向-回避型冲突之中:

一方面,他们的内心其实是“趋向社交”的,他们非常渴望与他人发生接触,并不喜欢一个人孤零零的状态。

可另一方面,他们又特别害怕刚刚见到他人时的尴尬感觉,还会觉得自己表现的不够自然,他人会对自己做出不好的评价,因而会表现出对社交活动的“主动回避”



揭秘:三个“心理循环”是如何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那么,这种让人烦恼的“趋向-回避型冲突”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国社会适应中心以及伯克利害羞研究院的创立者,林恩•亨德森教授对于这个问题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发现了一条非常有趣的“三循环”理论

它告诉了我们那些“不善于社交”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痛苦中无法自拔的,下面我将结合洋洋这个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循环:不断强化的“负面预期”

在洋洋这样的孩子身上,最容易出现“负面预期”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进入社交场合、参加某个社交活动之前,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负面想象,进而会对自己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比如,洋洋在来到我家之前,就会情不自禁地设想这样的场景:没人搭理他,他无聊地一个人独坐着,周身透露出一种十分尴尬的气息。

他可能还会对自己进行负面暗示:“我这么紧张、这么怕生,他们一定会嘲笑我,哪怕当时没有表现出来,也一定会在背地里说我是个笨拙的孩子。”

类似这样的负面预期会在他的脑海中不停地涌现,不断地强化,让他的内心感觉惶恐不安,对于即将到来的社交活动更是充满了恐惧。



第二个循环:依次出现的“羞耻感和自责感”

在正式参加社交活动之前,洋洋不知给自己做了多少心理建设,这才鼓起勇气来到我家门前。

可是到了门口时,他却开始犹豫了,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按响门铃,走进别人的家里。

可要是就这样转身离去,他又会觉得有些舍不得,因为他确实渴望能够和他人接触,不想再一个人无聊地坐在家里。

更何况他心里也有些不甘心,觉得就这样转身“逃跑”,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失败者”

此时在他的心中,会不断涌现出羞耻感、自责感,他会为自己勇气不足而感到难过,并会不停地责问自己:“我怎么会这么差劲呢?”“我为什么就不能大大方方地走进去,跟他们打个招呼?”

如果从第三人的视角来看,洋洋在我家门口可能只站了短短的几分钟,可是他内心的复杂感受如果全部摊开来的话,一定会让人大吃一惊。

就是怀着这样无法言喻的感觉,他终于走进了我家的大门,但他内心的焦虑不安也变得更加严重了。



第三个循环:攻击的“靶子”由内向外

当洋洋身处交际现场时,他的焦虑和痛苦也达到了顶峰。

从表面上看,他极力表现得自然、平静,可在谁也看不见的地方,他的内心正在疯狂呼救:“我该坐在哪里好?”“我要不要和XX打个招呼,可她要是不回应我,我可怎么办啊?”

如果社交场合中的其他人没有特别留意到他,没能及时帮他消除这份尴尬的话,他就会独自停留在不良感受中,不知如何才能摆脱。

此时他的过度自责倒是停止了,但他心中却会充满了对他人的抱怨,会毫无理由地怪责别人:“她为什么显得不够热情?”“他们一定是不欢迎我,没错,确实是这样!”

此时在他看来,在交际场合中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对自己不热情、不喜爱,这让他恨不得立刻从现场消失……

这样的交往经历往往会成为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每次一想到这段经历他就会更加回避社交、逃离社交。

上面的心理“三循环”过程会不断循环往复出现,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能力。



对策:改变孩子对自己和他人不正确的认知

归根结底,不敢社交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对自己和他人有很多不正确的认知

比如在面对自己时,他们喜欢贴上一些“负面标签”,而这种“标签”会不断影响他们的潜意识,使他们的表现最终和标签完全吻合。

同样,对他人他们也会产生很多非理性的负向观念,比如,他们认为别人总是在审视和批评自己,认为别人不喜欢、不欢迎自己,不愿意与自己交往。

可事实上,恰恰是这样的观念影响了他们的表现,让他们变得高冷、疏离,使别人觉得不好接近。



因此,想要摆脱这种痛苦的局面,我们就需要特别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帮助孩子寻找对策:

第一,别让孩子再给自己贴“负面标签”

像洋洋这样的孩子通常无法对自己做出准确的自我评估

在社交时表现不好的时候,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给自己贴上很多负面标签,如“我是不会说话的”、“我是最不起眼的”、“我是非常失败的”……

似乎有了这些标签,就可以合理解释一切问题,而他们也无需为此承担责任了。

但事实上,“负面标签”会进一步扭曲自我认知,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紧张、焦虑、无所适从,由此产生的强烈的负面情绪反而会让他们更加无法承受。

因此,爸爸妈妈要引导孩子改变这样的做法,代之以积极、自信的“正面标签”,以便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比如可以教孩子这样说“我穿得很漂亮,也很干净,人人都会对我有好感。”“我今天的精神状态很好,可以自信地说话,让大家喜欢我”……

孩子多用“正面标签”鼓励自己,就能够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也就不会总是觉得自己“不行”,在交往中也能够逐渐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第二,教孩子改变自己的“自动化负面思维模式”

爸爸妈妈还要提醒孩子,不要总是对他人做出负面的评价,别总是觉得他人都在等着看自己的笑话,而是要代之以这样的想法:“我知道,他们都在等着看我一鸣惊人。”

同样,在初次和人打交道时,也不要总是觉得别人不欢迎自己,而是要尝试这样的思维:“他们可能也有和我一样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开始交往。那么,让我来试试做个‘破冰者’,先主动和他们对话。”

像这样,一次次地改变自己的“自动化负面思维模式”,将之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方式,孩子的心理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而这,也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交际结果,常常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惊喜。



第三,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交往需要。

很多看上去不善于社交的孩子其实是很渴望与人接触的,希望能够增进和他人的联系以摆脱孤独,可是因为上述“三循环”心理的存在,让他们不敢表达这种需要,而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误解,觉得他们欠缺交往的欲望。

因此,爸爸妈妈还应鼓励孩子锻炼自己的勇气,告诉他们如果确实想和某人建立友谊,就不妨主动表达“我想多了解你”的需要。

只要孩子的态度足够真诚,对方便有很大可能会被孩子打动,一段良好的友谊便有可能由此开始。



当然,表达需要也有可能遭到对方的拒绝,这时爸爸妈妈要安慰孩子,告诉他不必为此感到灰心失望。

孩子可以鼓励一下自己,对自己说:“我刚刚做了一次非常勇敢的社交尝试,这对我来说非常难得,下次我会继续努力。”

我是【亲子育儿堂】,长期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敬请关注我,获取更多实用的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