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节俭”正在毁掉孩子的格局,老一辈带娃最常见的错误

2019-12-09   母婴说

勤俭节约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给孩子灌输的勤俭的教育思想,告诉孩子吃饭不能铺张浪费,穿衣不能太过讲究,做人要低调。可以说从古至今的人都是在这样的思想中长大的。

现在社会,因为一些经济条件上的原因,很多的年轻人会让自己的父母帮忙带孩子,但是老一辈的人都是吃过苦,受过难的。他们会在生活方面特别的节约,每次都会为了几块甚至是几毛钱的东西斤斤计较。

就像我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情,她们小区有一对退休的老人带着7岁的孙子生活,孩子的父母在外地上班。只是前几天孩子的父母回来之后却和老人大吵了一架,说是老人没有帮他们带好孩子。


原来,老人平时比较节省,经常的喜欢不开灯看电视,即使孩子在的时候也不会轻易地开灯,结果就导致了孩子小小的年纪眼睛视力特别的差。以前他们就给说过这个问题,但是老人节俭了一辈子,根本就听不进去劝。

还有就是家里明明有冰箱,但是就是不用,担心费电,可是每次吃不完的饭又不扔掉。有好几次都把孩子吃的拉肚子住院,这一点让孩子的父母很是生气。

最主要的是有一次孩子的母亲带孩子去买菜,一斤西红柿六毛钱,她觉得还差不多就打算买上一点回家。可是当她还没有表态时,自己的孩子却大声说道:“阿姨你再便宜点呗!前面的都没有这么贵的。”


孩子的母亲当时就感觉到很差异,但也没有多想认为只是开玩笑罢了。可是后来她才发现,这个孩子“财迷”的有点厉害,不管是买什么,他都要和老板讲讲价钱。都要老板给便宜一点。而且每次都要求老板送一点东西给他。

如果是一个大人这样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这只是个7岁的孩子啊!不觉得有点过了吗?随后她就问孩子,这些都是谁教你的。孩子却说都是和奶奶学得,每次买东西奶奶都会和老板讲价,有的时候会为了几块钱磨蹭好久,奶奶还说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位妈妈突然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一个孩子7岁的年龄正是学习的时候,不把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却每天学着自己的奶奶精打细算,这样对孩子将来的成长能有什么样的好处。况且她最近也发现了,自己的孩子有点“抠”从来不知道把自己的东西和家里的其他人分享,谁用他的东西就会生气,孩子再这个样子下去,怎么才能有朋友啊!

这个孩子一切的行为都是受到了奶奶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M斯科特说过:“孩子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事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所以说孩子将来是否有好的品格和教养,完全取决于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眼界决定一个人的境界

眼界低的父母永远培养不出境界高的孩子,因为他们永远只会顾忌到自己的三分利益,也从不考虑这样做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永远在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孩子肯定会有样学样。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能有出息吗?

分不清“节俭”和“小气”

有的父母在这一方面永远是分不清楚的,他们认为节俭和小气应该是亲如一家,却不知道其实它们大有不同。

节俭的人对自己小气对朋友大方,小气的人对自己大方对别人小气。节俭的人往往能成大事,有大的格局,小气的人往往会变成孤家寡人。


不要把“穷”挂在嘴边

很多家长都喜欢和孩子抱怨唠叨家里穷,你爸爸不是大官,你妈妈也没有好的工作。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你不容易。

每次出门孩子想要某些东西时,就会说太贵了买不起家里没有那条件。家长可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低人一等,很多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

前段时间网上就有一位家长说,带孩子出门旅游该不该给孩子买景区里的吃的。


这个问题一出,就引起了很多家长的热议,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妈妈说,自己带孩子去迪士尼旅游时,孩子说想吃汉堡。

但是景区里的汉堡一个就要80多,她当时觉得根本就不值得。但是她看见孩子渴望的眼神时,便二话没说给孩子买了一个。

但在事后她却对孩子说:“妈妈今天给你买这个汉堡是为了不想让你有遗憾,给你买这一个汉堡的钱够你在外面吃上三四个汉堡,所以这一次给你买了下一次就不可以买了知道吗?”


这位母亲的做法,不仅满足了孩子,也让孩子知道这个东西并不值得买,所以他下一次也就不会再要。这样的做法比那些给孩子哭穷或者直接通过暴力制止的教育方式好太多,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去学习。

节俭是好事,但是过于节俭违背其本身的意义时,节俭就会变成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把这样的思想传递给孩子,不仅你的孩子没有大的格局,甚至的子子孙孙都会受这样的思想所影响,成为一种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