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热的综艺节目《超人回来了》中,备受关注和喜爱的混血宝宝威本联盟一家,哥哥威廉情商高又聪明,弟弟本特利可爱呆萌,爸爸萨姆堪称是育儿典范。
可是就是这样的“神仙家庭”有一天却出现了大问题。原来,爸爸和本特利玩人体秋千,威廉看了也兴奋地要玩,结果爸爸说:“不行了,太累了,你自己去玩吧!”失望的威廉回到了自己房间,他想给爸爸画幅画,这样爸爸就有力气和自己玩了。
当他兴冲冲的拿着画去给爸爸看的时候,萨姆正在给本特利换尿不湿,听了威廉的话也只是敷衍地说到:“画的好画的好!”却连看都没看一眼。
再次失望的威廉放弃了找爸爸玩,可是却一不小心打翻了牛奶。萨姆听到后走过来,责备威廉说:“不是说稍等一下,我给本特利喂完奶就来吗?不能等一下吗?”
话音刚落,威廉大哭起来,跑到客厅沙发后面,一边哭一边说:“爸爸只看本特利,不看威廉的画,威廉不喜欢爸爸,威廉也只是个小宝宝啊!”萨姆听到后,后悔不已,采访中,他说道:“平时已经尽量注意不要忽视威廉了,但还是让他感到冷落,真的很对不起。”
作为观众,凭心而论,萨姆确实在日常中很注意满足孩子们对爱的需求。万幸的是,这一次家庭问题最终也在威廉和萨姆的沟通中得到了良好的解决。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这么幸运,有一个足够在意TA,愿意去理解TA、“看见”TA的父母。
《育儿大作战》中一位父亲从儿子两岁起,哭泣时就不会再去哄,想要玩或者想要好吃的都必须通过做家务来换,或者延迟满足,从不会要什么有什么。
部分网友觉得这些方法很好,就是要给孩子立规矩。可是他的儿子不仅不听话,反而脾气暴躁,易怒,口口声声“讨厌爸爸”,动不动就摔桌子。
这位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孩子怎么这么任性呢?”
现实中也有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小题大做”:不就是一幅画吗,也没多好看,夸了他就要上天了;汇报演出不看有什么关系,我工作这么忙是为了谁;一群小屁孩吵吵闹闹能有什么事,别人骂你,你也骂回去啊……
不知道这些家长想过没有,孩子的世界只有那幺小,所有你觉得芝麻粒大小的事对TA来说几乎是整个世界。
家长不甚在意,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心,这样的伤心、失望积累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爆发。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
就像在美国各大幼儿园的教师纲领中都会提到让孩子在学校“feel significant”,也就是感受到自己很重要。
孩子不是吃好喝好就够了,他们也有着像成人一样复杂脆弱的情感。如果人的基础需求像是水和面包,那么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情感需求就是阳光和花香。
当这一切都缺失的时候,他的心智不会长大,就像一直在阴暗的角落里,一辈子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缺乏安感,也难以学会怎么去爱别人、尊重别人,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爱孩子,就让他“被看见”。父母的“看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仪式感,“让那一天、那一刻变得与众不同,充满意义”。
希望父母都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听一听孩子的倾诉,见证他的成长,而不是觉得这是“撒娇、任性、矫情”。很多时候孩子很容易满足,一次陪伴、一句鼓励就足够了。
有的父母抱怨说:“夸也夸了,看也看了,可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满意呢?也太贪心了吧!”在责备孩子不懂事之前,先想想你的做法是不是有敷衍了事的嫌疑?真正关注孩子不是做做样子,是要走心的。
面对摔倒的孩子,跟他说“很疼吧?让我来抱抱你!”
面对精心准备礼物的孩子,告诉他,“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张贺卡,谢谢你!”
看见孩子照顾小宝宝,称赞他“你给弟弟盖了被子,真是个体贴的哥哥!”
这样话语描述了细节,关注孩子本身,孩子立刻就能体会到与干涩的回应之间的区别。当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看重,他们就能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爱,充满再次前行的勇气。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行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各位父母,多给你的孩子一些走心的关注,让童年成为TA一生中,爱与勇气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