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刚刚发通知说,还有两周就要开学了,寒假作业做完了吗?”
“还没有呢,我马上做。”
十天后
“儿子作业还剩多少啊?再有两三天就要去学校了,老师肯定要检查作业的。”
“快了快了,别催我了。”
看了上述的对话,你是不是感觉特别熟悉啊?在催孩子学习写作业这方面,家长可谓是煞费苦心。
而孩子呢,也常常对家长的这种催促觉得不耐烦,结果到了开学前三天才开始着急,熬夜加班加点地写作业。
这个时候,孩子常常一边写一边暗暗下定决心:“下次放假我一定要先完成作业再去玩。”
结果到了下一次放假的时候,孩子早就将这次的“感悟”抛到脑后,开始了新的一次拖延。
这种拖延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没有时间观念的典型表现。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怎样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吧!
1.时间观念是成功的基石
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功都要归功于时间管理的成功。
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被人们追问成功的秘诀,他这样说到:“普通人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而我每天有25个小时。”
这话看似很奇怪,一个人怎么会凭空多出来一个小时呢?难道他过得不是地球时间吗?
其实,这句话说明了李先生做好了自己的时间管理,从而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进一步为走向成功打下基础。
2.缺乏时间观念影响学习成果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很公平的,不会因为你富裕而多加一秒,也不会因为你口袋无物就少给一分。
因此,对于相同的时间,如果孩子可以好好利用时间,那么他在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并且充满快乐。
如果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拖拖拉拉,不仅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反而会觉得收获不了好的学习效果。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其实孩子的时间观念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
首先,只有孩子拥有了感知时间的能力,他才会有时间观念,从而学会管理时间。
1.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时间
孩子每天最熟悉的生活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所以想让孩子接受一个新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融入到生活中去。
因此,在孩子每天进行固定的日常活动的时候,家长可以慢慢给孩子渗透时间观念。
比如说,在进行一日三餐、午睡、吃下午甜点等固定活动时,家长可以事前提醒孩子“我们要在下午三点的时候吃小熊饼干”“晚上六点要开始吃晚饭啦”。这样,孩子就可以慢慢对于时间有一些概念,认识到原来时间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2.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
对于三到六岁的幼儿来说,具象思维还是占据主题地位,孩子对于图形比较敏感。
因此,家长可以利用一些图画来辅助孩子感知时间。比如说,家长可以把孩子的日常活动用简笔画画下来,然后按照发生的时间贴在对应时间的钟表旁。
这样一来,孩子看到简笔画 再看看旁边对应的数字,慢慢地就能对于时间有一个大体地把握。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一句话:“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时间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除非严加管理,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1.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意识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珍惜时间,虽然听起来像是大道理,但是珍惜时间是一个自古以来的教育主题。
俗语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意识可以指导实践,如果孩子平时就有珍惜时间的意识,那么他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太过于拖拖拉拉。
另外,家长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让孩子增加珍惜时间的意识。
2.制定做事计划
有时候面对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孩子特别容易有一种畏难心理,从而会选择逃避。
这个时候,家长作为孩子的领路人,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表 把困难的任务进行分解。
当一个大的任务被切割成一小块的小任务时,孩子就会觉得没那么难了,也愿意迈出第一步去尝试。这对于解决孩子磨磨蹭蹭的问题很有帮助。
在假期期间,孩子脱离了集体生活,每天在家里的生活不像幼儿园那样有固定的活动。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启发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家庭活动计划表。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家长不要擅自做主,而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以孩子为主体。
3.捋顺做事顺序
孩子有时候磨磨蹭蹭不肯做某件事情,其实是因为没有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和顺序。
因此 家长想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就要帮助孩子学会捋顺做事的顺序,让孩子在心里对于事情有一个底。
当孩子理清做事的顺序之后,他会对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有一个概念,不至于手忙脚乱。
4.掌握做事时间
在完成上面三步之后,孩子想要有时间观念,那么必须能够掌握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时间,这样才能在规定时间做好该做的事情。
比如说,孩子吃饭磨磨蹭蹭,每顿饭要吃一个小时。家长想要孩子改掉吃饭拖拉的习惯,就要在饭前告知孩子吃饭要在半个小时之内完成。
如果孩子不能理解,那么家长可以换一种说法,在分针从12走到6这个时间段内要用完餐。
诸如此类 家长要在孩子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慢慢把握好做事的时间。
好了,今天的育儿小知识就和大家探讨到这里了,各位家长朋友们有更好的建议一定要在下方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