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尖山农场不断优化提升科技型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发挥与大豆科研院校党支部合作共建优势,着力推进“党建领航·科研共创”示范项目,切实种好“联、学、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立足现代农业、面向市场需求、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激活农业科技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
“党建+支部联建”厚植根基
党建引领,科研有力。为把“红色基因”注入科研攻坚工作中,早在2020年,尖山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就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展党支部联建活动。几年来,双方通过构建“党建+科研”融合发展模式,以创建“党员示范岗”为载体,把科研攻关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借助科技项目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支部在大豆产业链前端的科技优势,通过支部联建厚植科研产业发展根基。
“每年,我们与八一农大党支部一同联建,成立了生产管理、科技服务两个特色党小组,依托九三大豆产业创新研究院、科技创新实验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资源优势,在全场范围内提供品种推广种植、高产栽培模式、绿色防控技术、数字技术应用四项技术服务。”尖山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姜凯岩说。
2023年,农场开展党建领航·科研共创示范项目,建立了苗情分析、草情分析、倒伏度分析、成熟度分析等六个适用于九三地区的数字大豆系统,完成300余个大豆品种冠层模型、株高、叶面积指数等生理特性信息采集,基本实现了大豆生产的全程数字化管理。
在支部联建工作中,尖山农场还在人才培养上采取“双向培养”、挂职锻炼等举措,以定向培训的形式为农场培养新型技术人才50余人,为八一农大联建党支部培养党员3人,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科技推广、成果转化等工作,年平均合作开展科技项目10余项,累计转化推广实用型科技成果4项。
“党建+学用结合”赓续活力
“我们借助与科研院所项目合作的契机,科技服务党小组与相关专家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对我们科技人员进行培训,实现了遇到问题线上学、田间地头跟着学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了支部内党员干部的科研服务水平。”尖山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党支部党员郭雷说。
每年,农场科研党小组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为管理区提供施肥建议卡500多份,通过尖山公众号发布气象信息预测预报500余条。同时,农技人员会根据生产实际,对播种机地轮、播种盘十项内容进行改装,充分发挥好党小组在实现科学“三减”、防灾减灾、保障农业生产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今年,尖山农场立足“引进科技、转化成果、提升能力”的思路,全力做好与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农垦科学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关系,弥补自主研发能力弱的短板。通过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农业科技应用提升班等培训,进一步提升种植户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并要求从业人员在学习中,围绕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做到带着问题学、围绕问题想,有效加快知识更新,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
“党建+人才培育”激发动能
“助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关键在于科研更好地与生产实践结合。”姜凯岩说,“尤其是直接面对农场的农业效益,我们更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尖山农场始终鼓励将支部建立在实验室、项目组和人才高地上,先后把20余名党员干部选派到重点科研项目一线,大力开展“人才+项目+基地”培养模式,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党建同科研、生产、经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围绕“一园两带”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强化党员干部业务能力提升。
“今年,我们通过与八一农大党支部交流并实际操作,农场大数据智慧农业系统得到了实际应用,实现了为大豆精准播种做数据分析,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0万余亩,并通过构建大豆智能化管理各项决策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农场作业效率。”尖山农场农业科技中心科研人员郭琳说。
秉持党管人才原则,尖山农场通过“党建领航·科研共创”项目,已培养具有较好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科研应用型人才7名,经验丰富、特色突出的土壤化验技术人员2名。如今,这支愈发强大的科研队伍如源头活水,成为激发农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文图:张天露
文字编辑:赵阳
审核:丁宁 张永刚
平面编辑:马文龙
统筹:张永刚
监制:刘晓雨
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