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北大荒集团:种“好粮” ,矢“质”不渝

2024-09-19     微观北大荒

矢“质”不渝向未来

——北大荒集团发展质量农业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综述

时维八月,序属仲秋,北大荒千里沃野叠翠流金。山河农场100%订单种植的鲜食玉米正在抢收,每吨卖到1100元;宁安农场的彩椒进入销售旺季,每天采收6000多斤;克山农场的马铃薯已经成熟,平均亩产超过2.5吨的“金蛋蛋”破土而出……北大荒用丰收和喜悦在肥沃的黑土地上绘就了一幅幅以精立业、以质取胜的质量农业发展壮美画卷。

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北大荒自开发建设以来就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政治责任和重要担当。近年来,集团更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质量农业,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构建了生产有标准、安全有保障、质量有评价、产品有品牌、价格有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让传统农业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标准化生产:筑牢粮仓根基

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北大荒集团深刻地认识到:生产流程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

七星一体化云平台。吴易霞 摄

为此,集团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建立标准体系,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推广到种植户,让农业生产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集团先后发布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小麦五大作物种植技术以及水田、旱田农机作业7个企业标准,编制了《无人驾驶农业机械作业功能评价技术规范》等系列企业标准,共制定农业、农机、农产品加工等各类标准200多项,完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和监管追溯系统建设,全面构建育良种、建良田、用良机、施良法、行良制的“五良”融合的标准化、可复制的综合治理模式,为农业质效双提升编织“安全网”。

如何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产出更多更优质的粮食?答案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此,北大荒集团坚持压实耕地保护责任、综合整治提升耕地质量、建立完善约束机制一体推进,各分公司、农(牧)场按照集团制定下发的《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黑土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25)》,因地制宜开展绿色种养循环、科学轮作、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措施,全面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基础地力,为粮食产量、品质双提升夯实基础。

智能化机车作业。崔忠亮梁波摄

“垄高要达到22厘米,大豆双苗带垄上距离要达到38厘米,播种作业时机车速度要保持每小时6公里。”赵光农场第六管理区副主任朱磊表示,按照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作业,种出来的粮食品质才有保障。

作为北大荒旱作农业的代表,北安分公司将多年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梳理成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印制成册,现已成为分公司及所属农场农业生产的工作遵循和标准指南,也是推广农业种植技术的“参考书”。

2023年,北大荒集团集成应用科学轮作、绿色生产、精准施肥、保护性耕作、格田改造、水资源利用等措施,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430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9.9%以上,完成水田规模化格田改造938.7万亩,组织实施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专项6项,建设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1145万亩、虫情监测点近千个;开展沟头、沟坡、沟道等综合防治,全年治理侵蚀沟500多条……扎实的举措,成就了北大荒粮食稳产增产的佳绩。

精细化管理:释放发展活力

好粮是种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越是规模化种植,就越需要精细化管理,北大荒集团更是深谙此理。

实时监测水稻生长。吴易霞 摄

初秋时节,在北大荒农业股份七星分公司种植大户张景会家的稻田里,一架无人机如灵巧的“空中卫士”,在稻田上空匀速飞行,一分钟就能完成两亩水田的喷药作业。

“以前田间管理完全靠主观判断和经验,现在打开手机就可以查看叶龄生长情况,科学计算出每个地块水、肥、药的需求量,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张景会说。

为了让农业生产更智慧、更精准,北大荒集团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了智慧农场、数字农服系统、数字农业管理平台,多角度监控农作物生长状况和环境参数,实现精准监测、数据采集、实时分析,让北大荒26万个地块、59万种植户、78万台农机有了专属“身份证”,有效提升了生产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智慧农业数据采集。崔忠亮梁波 摄

拥有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3018.9万亩的北大荒集团,坚持从源头防范化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从投入品精准管控到收贮运环节监管,严格落实生产经营主体生产记录、质量控制、承诺达标合格证、包装标识等制度,实现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8.5%。

近年来,集团大力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申请创建了蔬菜、大豆、稻米3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高端米、一级米和优质绿色稻谷生产基地及糯稻、黑稻、粥米等特色水稻产业和优质绿色玉米、鲜食玉米、食用大豆、马铃薯生产基地,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带动了产业集聚,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新科技“玩出”新花样。在北大荒的田野上,从工厂化育秧统一供苗,到精准的卫星遥感技术监测作物生长;从无人机自动巡田,到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大数据云平台分析市场需求,到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农产品质量。这一切精细化管理举措,让北大荒质量农业发展迎来更大突破,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培优化育种:擦亮“金字招牌”

解决粮食问题,根源在种子。北大荒集团居安思危,紧紧围绕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坚持以市场为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大豆高产攻关示范区。陈晶雪 摄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聚焦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在农作物育种、工厂化农业、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绿色农业与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等30多个学科潜心钻研。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项目1573项,培育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300个,鉴定科技成果864项,制定各级标准77项。其中,选育并审定垦稻系列品种67个,垦区累计推广面积达2亿多亩;审定“垦丰”“垦豆”系列品种86个,育成垦单、垦粘系列品种40多个,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

多年来,作为种业龙头的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紧盯种业“育、繁、推”关键环节,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自主品种选育、培优。公司建成面积1000平方米、库存容量可达40万份的种质资源库,目前一期工程共保存各类种质资源9万余份。通过流水线程序化运行育种体系,使一个作物品种的育种周期从过去10年左右缩短到如今7至8年。目前,公司年参试品种300余个、年审定自主知识产权品种20余个,牢牢掌握种质创新工作的“核心密码”。2023年,垦丰向北大荒集团供应种子14.96万吨,占三大作物播种面积的93.8%。

吹响丰收“号角”。阚帅 韩宝华 摄

构建种质资源库、太空诱变育种试验、南繁北育……北大荒“育繁推”一体化良种体系逐渐成型;企业、科研机构、研究院等核心主体作用有效发挥,让更多的“好种子”在广阔的大地上生根、发芽,擦亮了北大荒种业“金字招牌”。

未来,北大荒集团将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基础和区位独特优势,以“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加快标准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加强投入品、产品质量检测和收贮运环节的监管,推动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助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和质量龙江建设。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跨越77载芳华的北大荒,从“农业种得好、工业加工得好”向“品牌塑造得好、营销推广得好”转变的步伐越来越从容、底气十足,在发展质量农业的道路上,上下同欲、矢“质”不渝,赓续弘扬北大荒精神,努力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谱写质量农业发展精美华章!

(素材提供:郑大伟 王静 司树洋 吴易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1e472fd263bb44fe51f041694b62f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