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五九七农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腰、黄澄澄的玉米咧嘴笑、籽粒饱满的大豆荚挂满枝头。
自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省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深入实施以来,五九七农场把提升粮食产能作为首要任务,分别从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三个方面入手,显著提升了农业的防灾减灾水平,成功地将昔日的普通粮田变为了高产高效的良田。
规模化改造,让小池子变高标田
仓廪实,天下安。五九七农场位于三江平原东部,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87.4万亩。其中,水稻36.6万亩、玉米24.1万亩、大豆26.1万亩、其他作物面积0.6万亩,粮食总产8.75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格田改造施工现场
粮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耕地是人类永久的“饭碗”。如何不断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实现“藏粮于地”?五九七农场以规模格田替代一般格田作为助推种植户增产增效的重要途径,依托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着力推进格田规模化改造工作,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守牢守好“饭碗田”。
眼下五九七农场秋收工作已近尾声,在农场第十管理区的水稻田里迎来了别样的“喧嚣”。推土机、挖掘机“联合作战”,随着机车走过,翻滚而出的黑土冒着“油光”换上“新颜”,条条块块的小池子连成了方方正正的大格田。
第十管理区的热闹景象,是五九七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缩影。黑土地上,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一块块新式农田快速铺开,一步步夯实着粮食稳产增产的底气。
将空间碎片化、布局无序化、利用低效化的耕地有效集中整合提升是格田化改造的目的。
“过去,我这116亩水田池埂占地较大,田块零碎不整齐,不适合大型机械设备作业。改造后,原有的29个小池子变成了8个大池子,真是增地又增产,有了这样的高标准农田,明年的收成会更好。”看着方方正正的大格田,第十管理区种植户李海洋难掩心中的喜悦。
“今年,我们在第六、第七、第八、第十管理区进行格田化改造共计1.5万亩,改造后,单个格田扩大至15亩以上,预计可增加4%至6%的种植面积,同时能提高泡田、插秧、航化作业等全程作业质量和效率,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五九七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边海说。
为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五九七农场坚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工作方法,科学协调施工机械,人歇机不歇,连续作战抢抓施工进度,预计10月底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届时将增加播种面积258亩,预计增产粮食30余万斤。
侵蚀沟治理,让沟壑变良田
“以前没治理之前,到雨季来的时候就把苗都冲毁了,赶上有时候雨大了就塌方,土地还逐年减少。看了治理完的沟渠,我感觉以后土地不会再减少,产量和效益也能逐年上升。”看了自己家地里的“伤疤”被重新“缝补”在一起,五九七农场种植户刘平对今后的农业生产充满希望。
侵蚀沟治理
为有效遏制侵蚀沟蚕食耕地、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现象。今年,农场借助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契机,投资630万元在第一管理区实施黑土保护建设,治理侵蚀沟14条,总长度7.87千米,修复耕地“疮疤”,恢复耕地生机。
削陡坡为缓坡、沟底铺设护垫、格宾石笼填充、人工铺设碎石……农场根据侵蚀沟所处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等不同条件,对局部冲刷严重、沟道较大的侵蚀沟采取精准防护措施,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采取一沟一策的方式进行治理,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减缓水流速度和冲刷力,遏制侵蚀沟发展,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施工人员对沟道较小的侵蚀沟采取生态袋防护模式,配套开展植物护坡等技术,对沟头、沟底和边坡进行立体防护,确保遏制侵蚀沟扩张。
农场还严格落实“谁治理、谁管理”的管护责任制,建立治理长效机制,确保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做到环节有监督、技术有指导、成本可逆控、流程可掌控,让黑土地“底色”更浓,稳产增收的底气更足。
据介绍,项目在10月底完工后可保护耕地面积2.94万亩,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9 万吨,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670亩,土地的利用率将得到极大提高。
暗管排水,让低产田变效益田
如何做到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五九七农场将低产田的治理摆上突出位置,力争将每一亩耕地都变成丰收的沃土,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暗管排水试验田
五九七农场地势地貌为“一岗、三平、六洼”,30%的耕地地势低平、60%的耕地地势低洼、90%以上为草甸土,土壤质地构成86%为黏粒成分,黑黄混杂块状结构,质地紧实粘重,渗透能力极差。
在农场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大旱小丰收,小旱大丰收”。农田怕涝不怕旱,地势低洼雨水大的年份明水排不出去,内涝成了制约粮食产能持续提升的“绊脚石”。
为寻求最佳的治理方式,去年,农场在第一管理区第二十九作业站2-3区开展深埋PE管排水试验,在7条总长度1200米的水位线和3处鱼眼泡处,采取人工开挖的方式,将直径20厘米的暗管管体上部打上2厘米的渗水孔,外包无纺布,管底和管顶铺设河沙,布管完毕后再将土壤分层回填。
“我家这块地是暗管排水试验田,在今年涝灾这么严重的情况下,没有耽误我干活,跟地邻相比提前9天完成追施尿素、喷施叶面肥和杀菌药,每亩大概节约成本8元,亩增产在80公斤左右,有了这些暗管再也不怕涝了。”第一管理区种植户张玉新喜上眉梢说。
经过试验应用和常规农田的对比,暗管排水的优势突显,更加坚定了农场应用暗管排水项目来根治内涝的决心。但要大面积推广还存在着布管成本高、效率低、排水系统不健全等短板。
针对这一情况,农场千方百计寻找应对之策,先后开展土壤性状评价、分析与改良、内涝成因调查等工作,多次邀请宁夏德润农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黑龙江水利科学院到农场就暗管排水技术应用进行可行性规划、研讨、论证及调查研究。
同时,农场自筹资金500余万元,在第二、第三、第七、第十管理区开展2790亩的暗管排涝技术试验,根据每个试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渗透系数不同设计了4套施工方案,采用6种技术模式,应用荷兰进口的犁式开沟铺管机,提高了施工效率。
“五九七农场通过暗管排水来解决地表排涝和黏土层排水问题,是实施黑土保护的又一创新举措。”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在农场实地调研后感慨地说。
吸水管、导渗沟、集水管、集水井……如今的五九七农场,暗管在农田里纵横排列,构建起一张防灾减灾的“天罗地网”,全面筑牢了粮食丰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