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同事聊起自家孩子梦游的事情,心有余悸的说:“有几次我睡的迷迷糊糊的,发现我儿子夜里睡觉会坐起来,甚至自己下床,我还以为他要去卫生间,和他说话也没回答我……这应该就是他在梦游吧?”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梦游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事实上,梦游是有科学依据的。
梦游在医学名词叫做睡行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指的是发生睡眠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伴有复杂活动的行为,主要发生在进入睡眠最初的2至3小时内。
人的睡眠是大脑皮层抑制扩散的产物,抑制过程中,总有一些神经细胞仍然处于兴奋状态,而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一旦兴奋,就会不自觉地促使身体运动,完成一些平常很熟悉的动作,如坐起、走路、开门等,也就出现了梦游。
据资料统计,梦游发生高峰年龄集中在4-8岁孩子身上,这个年龄段内有梦游行为的概率高达10%-20%。到了青春期,梦游的现象会逐渐消失,但是约1/3的患者16岁后仍有发作。
导致梦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一般认为,梦游是已知遗传性现象,近乎于显性染色体遗传。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梦游,孩子梦游的概率约为45%;如果双方都梦游,则梦游的概率为60%。但此类高概率的梦游大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期(12岁之前),成年后梦游的发生概率会降低很多。
2、年龄因素:主要是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调节与睡眠的功能不成熟,就容易梦游。
3、心理因素:比如精神压力大、焦虑、恐惧等心理因素等。如果儿童时期受到过强烈的刺激留下了心理创伤,这种原因导致的梦游现象还可能持续到成人时期。
4、其他:生活作息不规律,或者白天过于劳累。
孩子夜里梦游,家长应该做什么?能不能叫醒?
老一辈的人会说:“不能叫醒梦游的人,容易‘丢魂儿’!”试想一下,梦游的人如果被别人带着惊恐的语气叫醒,醒来发现自己不是睡在床上,甚至处于陌生的环境,可不是要吓坏了!孩子梦游的时候,可以尝试叫醒,但是不一定非要叫醒。我们可以这样做:
1、温柔交流,适当引导
叫醒梦游的孩子时,建议尽量温和,比如轻声呼唤,或是慢慢摇晃。有的刚被唤醒的孩子会显得很迷茫、很恐惧,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此时爸妈一定要耐心安抚。如果叫不醒,可以引导孩子回去睡觉,也可以陪在孩子身边,等待他自己醒来再回去睡,一般需30分钟左右。
2、做好安全防护
梦游可能会让孩子暴露在更多危险因素下,如门框、玻璃制品、楼梯等。
如果发现孩子梦游,爸妈要冷静处理,迅速地、悄悄地为孩子扫清危险。睡觉前也要锁好窗户和大门,楼梯口设置围挡等。
3、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平时要注意生活规律,按时睡觉,睡觉前不要看太过惊险刺激的电视或者故事等,给孩子营造温和的睡眠空间。
黄大夫:孩子只是偶尔梦游是正常的,主要做好安全防护即可。平时要多观察孩子梦游的频率和梦游时的状态,如果频繁梦游,可能提示和其他疾病相关,情况严重的话可能求助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帮助孩子分析深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