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西周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吗?
很简单,读《诗经》就可以了。
《诗经》里可不是只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里面的诗都是周诗,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500多年,所以那里面除了告诉我们以前的人怎样撩妹,还告诉了我们以前的人吃穿用度各方面的知识。
在西周,大家都吃什么?
《诗·大雅·生民》里说了,“蓺(yì)之荏菽,荏菽旆(pèi)旆。禾役穟(suí)穟,麻麦幪(méng)幪,瓜瓞(dié)唪(fěng)唪。”
意思就是,那个时候,大家就已经在种稷、黍、麦、豆、瓜、麻等很多很多的农作物了,而且都还长得很好,收成都还不错。
在西周,大家都住哪里?
《诗·大雅·公刘》里说了,“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
意思就是,当时的首领公刘大大发现了一个好地方,豳(现在的陕西旬邑一带),于是大家就跟着他集体搬去了那里。
没错,是集体搬家,整个部族都迁过去了,工程量灰常浩大。后来,公刘的后代就在那里建了国。
被册封诸侯后,大家要带什么去封地?
《诗·大雅·崧高》里说了,“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chù)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𫏋(jué)𫏋,钩膺濯濯。”
意思就是,周王大大要封他大舅申伯去南方建一个诸候国。但你去了总得要有住的地方啊,这又不像公刘那时候,大家二话不说先搬家,搬过去了再修房子。现在人家是去当国君的,难道你还让人家等着修房子吗?于是就让一个叫召伯的人,给他把寝宫、家庙、城墙都修好了,周王也规划好了大舅的领土面积,配好了马,大舅这才出发。
嗯,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出门一定要有排场。
所以,以前册封诸侯,你去封国,只要把人带上就行了。因为那个地方,连人带地全是你的。
在西周,农民到底有没有土地?
《诗·小雅·大田》里说了,“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意思就是,这雨下得忒好了,就让它好好下,先把咱主子家的田浇好,再把咱自己的田浇好。
所以,那个时候农民并不是没有土地的。那时候实行的是“井田制”。
井田制实际就是,把土地划分为方块,这里面有公田也有私田。当然公田肯定比私田多,农民平时要先把公田种好,然后,你就可以去种你自己的私田了。
在西周,农民除了给主人家种田,还要做什么?
《诗·豳风·七月》里说了,“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言私其豵(zòng),献豜(jiān)于公”。
意思就是,哇!这布织得好!献给主子做衣裳。哇!打到一只小狐狸!献给主子做皮袄。哇!打到了山猪!嗯,小的留给自己,大的献给主子做大餐!
反正遇事本着一个原则:好的都要上交。
不仅如此,根据《七月》里说的,进入冬季,农活不多的时候,农民就要去给贵族做各种事情,像是修理房屋了,凿冰了,割草了,搓索了,等等。
所以做农民真的很辛苦,干最重的活,吃最差的粮,穿最差的衣,住最破的房,然后还养活了一群贵族。
那农民到底是怎么种地的呢?
西周耕田靠人力,所以就需要协作,这就是所谓的耦耕。
《诗·周颂·噫嘻》里说,“十千维耦”。
意思就是,哇!这里一万个人结成了五千对在耕田!
《诗·周颂·载芟》里说,“千耦其耘”。
意思就是,哇!那里有一千对在耕田!
可见当时田地里的景象有多壮观多繁荣。
周人很注重生态保护。一般一块田,耕种三年后,他们会换个地方,因为这里的地力已经衰竭,而周人就会用抛荒的方式来让它得恢复地力。等过了些年,再返回来耕种。
《诗·小雅·菜芑(qí)》里说,“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zī)亩。”
《诗·周颂·臣工》里说,“如何新畲(yú)”。
这里面的菑、畲、新就是说的三种不同耕种年数的田地。第一种开种的叫菑,第二年的叫畲,第三年的叫新。
所以,如果在西周,别人说,给你一块新地。千万别激动,那是最旧的,马上就种不了的地。
周人还很注重除草培苗。
《诗·小雅·甫田》里说,“或耘或耔(zǐ),黍稷薿(nǐ)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意思就是,我(国君大大)出来视察民情,看到在田地里,有人除草有人培土,黍米高粱一个个都长得老好了。看来下面管事的做得很好,很尽职尽责嘛!我要请他们吃饭!
《诗·周颂·良》里说,“其镈(bó)斯赵,以薅荼蓼(liǎo)。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这里面,镈就是锄田去草的农具。
意思就是,我拿着镈去翻土除草,把田畦里都整理得干干净净的。再把那些除掉的野草腐烂做肥料,庄稼一个个长得贼好。
所以,会劳作的人,才是最聪明的。
有时候想想,为什么现在我可以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每天和大家聊一些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历史故事?
因为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踏踏实实耕耘了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