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斑鸠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鸠占鹊巢”,都会觉得斑鸠这种鸟很是卑劣,竟然夺取别人的劳动成果,但是斑鸠真的如此么?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越来越好,野生斑鸠也逐渐多了起来,但是传闻说斑鸠这种鸟不能吃,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斑鸠吧
背锅的斑鸠
斑鸠是中国大家比较熟悉的常见鸟类之一。提起它,很多人还会想起成语“鸠占鹊巢”,不由得就觉得这种鸟有点占便宜的意思。其实,对于斑鸠来说,这是一种误解。
斑鸠虽然给人一种不会筑巢的印象,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它们也会自己搭建简易的鸟巢。之所以会有“不会筑巢”的误解,一个原因是斑鸠筑的巢位置比较隐蔽,一般在十几米高的大树上,地面很难看到。
有些斑鸠还会选择带刺的树木来保护巢穴安全,这导致巢穴更不易被发现。另一个原因是斑鸠的巢比较简陋,就是几根树枝拼在一起,不太有巢的样子,里面没有鸟蛋的话很难辨认。
而且确实有些斑鸠会占用喜鹊旧巢。喜鹊巢造得很精致,斑鸠有时会便利利用这些废弃巢穴。甚至有的会直接在喜鹊巢里生蛋,让喜鹊帮忙孵化,这更容易让人产生错觉。
最后一个原因可能是杜鹃这种鸟。杜鹃长得很像斑鸠,但它们确实有占用其他鸟巢的习性,古人对两者难以区分,以至于让斑鸠被误会了。杜鹃为了自己的后代,会把蛋产在其他鸟类的巢里,还会把原主的鸟蛋踢出巢外,可谓“不讲武德”。
综上所述,斑鸠也会筑巢,只是巢的位置隐蔽,外型简易,加上容易被杜鹃这类鸟所迷惑,让它背上了“不会筑巢”的名声。作为野生动物,斑鸠也有自己生存的考量,我们不应该以成见看待它们。
进一步来看,斑鸠筑巢的时间和地点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根据野生动物学家的长期跟踪观察,斑鸠父母一般会在每年的春末夏初这个时节建造鸟巢,因为此时正值它们的宝宝即将诞生的时候。
至于为何巢穴搭建得十分简陋,这其实也是斑鸠的生存策略。由于斑鸠一年筑巢次数少,仅两三次,每次使用时间也就一个月左右,因此它们会选择更简单实用的巢穴形态,只要能够暂时栖息就可。
这与长期占据巢穴的其他鸟类相比,斑鸠可谓更“朴素”些。它们可没有长期占地的想法,只要短暂哺育幼鸟就行。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斑鸠每窝的产蛋量也较少,平均只有2-4枚,加上18天的孵化期和18天的雏鸟期,意味着一个斑鸠巢穴前后只需要使用1-2个月左右。所以简单的巢穴结构对它们而言已经足够,不必太讲究装修。
斑鸠不能吃,有其深刻的原因
斑鸠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鸟类,它们憨态可掬,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然而,即便斑鸠可爱,也不能将其作为食物。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斑鸠已被列为我国保护动物。斑鸠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鸟类,被列入了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之中。私自捕猎斑鸠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捕猎者将面临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严重法律后果。为了一时口腹之欲而冒犯法律,可谓得不偿失。
斑鸠在自然中有重要作用。斑鸠是一种杂食性鸟类,它们主要吃包含各种植物果实、种子,以及包括蝗虫、蚜虫在内的各种农田害虫。斑鸠通过捕食这些害虫,可以有效地控制它们的数量,避免害虫过度繁殖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如果人为大量捕杀斑鸠,将打破它们与本地生态系统之间脆弱的平衡,无法有效控制农田害虫,反而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农业生产损失。
斑鸠可能带有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斑鸠的活动范围十分广泛,经常在垃圾堆及污水沟中觅食,极易接触各种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它们的体内常携带禽流感病毒、沙门氏菌等对人类健康有重大危害的病原体。
如果食用感染了这些病原的斑鸠,很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导致严重的传染病。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食用野生动物的潜在健康风险。
最后,斑鸠的身上可能残留农药等有毒物质。由于斑鸠经常在农田周边活动,它们食用的谷物和虫子体内可能含有残留的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能够通过食物链积累,被斑鸠大量摄入体内,并进一步通过人类食用斑鸠而接触到。长期接触这些有毒物质,将严重危害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布谷鸟,不讲武德之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真正的“鸠占鹊巢”,布谷鸟是一种常见的候鸟,每年4-5月份它们会来到我国,发出“布谷布谷”的叫声,这是它们吸引异性的交配符号。布谷鸟的繁殖期只有10-30天,繁殖结束后它们就不再叫唤,进入捕食期。
布谷鸟有一种独特的育儿方式——它不筑巢,而是把自己的蛋产在其他鸟类的巢里。为了成功寄生,布谷鸟选择的宿主必须体型较小,且经常外出觅食。它喜欢选择伯劳、红尾鸲、灰喜鹊等作为宿主。
当宿主外出时,布谷鸟迅速飞到巢里,把宿主的蛋推出去,然后下自己的蛋。如果宿主的蛋已经孵化,布谷鸟刚出生的雏鸟会把其他未孵化的蛋也推出巢外。
布谷鸟的蛋能根据宿主的蛋调整颜色和大小,让自己的蛋尽可能与宿主的相似。即使被宿主发现异样,许多鸟类也会有“育儿本能”,继续喂养这个与自己后代不同的雏鸟。
当宿主是乌鸦或喜鹊这类群居鸟时,布谷鸟就不会排挤其他雏鸟,因为它可以得到整个群体的喂养。为了回报养父母,小布谷鸟会在受到威胁时分泌一种恶臭液体来赶跑捕食者。
布谷鸟利用其他鸟类的巢作为养育场所,被称为“巢寄生”。尽管手段顽皮,但这已是布谷鸟长期进化形成的生存策略。在大自然中,每个生物都在努力适应环境,才能在生存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为何布谷鸟选择巢寄生而不自己筑巢?原因在于它作为候鸟来到我国后,时间已经不够建造巢穴。而它的祖先又演化出这种寄生育儿的习性,只能沿袭先辈的生存法门。要在短时间内确保后代成功孵化,利用其他鸟巢是最佳途径。
布谷鸟寄生的手段很“赖皮”,但在自然界里,许多动植物都有某种“赖皮”行为,这是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比如捕鱼时喷墨汁的乌贼,假扮成毒蜂的蝴蝶,开漂亮花吸引虫传粉的食肉植物,等等。每个物种都在漫长的进化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所以我们不应轻视布谷鸟的巢寄生行为,而要欣赏大自然的奥妙。在繁衍后代的问题上,布谷鸟既机智又努力,它值得我们的认可和尊重。
对比布谷鸟的行为,斑鸠可真是喊冤啊,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一直犯的错误,我们需要真正的去了解一种生物的生活和习性,不要对它们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