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设计师自己都不敢说这个桌游可以“闭眼冲”
连设计师自己都不敢说这个桌游可以“闭眼冲”
文章/祖祖祖
最近摩点上线了一个桌游叫《鱼的回忆》。
上创意的时候,下面会有几个按钮:闭眼冲、还不错哦、暗中观察、呃…
我就悄悄按了一个“还不错哦”——
虽说这游戏就是我做的。
按说这几个按钮该是依喜欢程度递减的,是我不够喜欢自己的作品吗?
不是。我特别喜欢,甚至比我现在做的,那些规则更严谨、美术更精致、体验更欢乐的作品还要喜欢。
那我没点“闭眼冲”,是搁这谦虚了,还是心虚了?
也没有,就产品而言,我有足够自信的——
卖得多不多不叫事,信任自己的设计,该是设计师基本修养。
说到底,那答案是什么呢?
只因为《鱼的回忆》不是一个“闭眼冲”的桌游。
作为玩家,我想象中的闭眼冲是:性价比高,20块钱100张卡牌,200块钱300个模型,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美术绝赞,买就完了,摆着不玩都是赚的;口碑爆棚,BGG名列前茅,不买不是桌游人!
而以上关键词跟《鱼的回忆》压根儿不沾边。
既然“闭眼冲”不对劲,那我就说说它是个啥吧。
关于游戏的设计初衷,直接摘录我在小红书的自述——
《鱼》说起来有点怪,我并没有想把它做成一个“欢乐”的聚会桌游。当时是姥姥摔了盆骨,我天天守在医院,我前所未有地、长时间地跟老人独处。怎么说呢,也前所未有地想为她、为家人做点什么,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我能不能为了“老人”做一个桌游呢?
接着我就想到了阿尔兹海默症,并设计一个记忆类桌游的想法——我设想了自己和一群朋友老去之后的重聚场景,我们满头白发、老态龙钟,空洞的眼神只在聊起年轻时的事儿才会亮起来。“啊,你们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去音乐节,运河公园那次……”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一段回忆。”
主题看起来好现实,“记忆游戏”听着就头疼。
确实,我都无法反驳。
它,一定程度上,是在模拟记忆力消退时的体验。
这种体验听上去就跟“快乐”毫无关系。但请不要误会,我不是那种“想让人在游戏中受苦”的设计师哈哈哈,但关于传递快乐,本作有它自己的想法。
《鱼》是个合作游戏,玩家手牌就是一张张相片,即“记忆碎片”(由场景、人物、碎片长度组成),每轮玩家们轮流打牌:
(1)每张牌必须与上一张有所关联,即出现了同样的人物;
(2)每轮所有碎片的总和不能超过指定长度,而相同的场景可以缩减长度。
(3)每轮玩家都会“遗忘”:将部分手牌正面向下扣在自己面前,即“脑海”,这之后你必须凭记忆来打出脑海中的记忆。
游戏的规则如上,你可能依然看不到什么“快乐”。
这不就是个打牌游戏吗?有吃墩的策略吗?有坑人的欢乐吗?有一翻一瞪眼的刺激吗?
确实,都没有。
如果说有一丝快乐的可能,那也还要亲自去寻找——
作为一个合作游戏,它的体验取决玩家如何记忆那些卡牌。
记忆的方式或许能让你想起那些曾经发生的、未曾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情。这在游戏开始之前,无从得知。
你看这游戏,能闭眼冲么?冲到哪都还不一定呢。
游戏过程中,一些记忆将会正面向下收藏进“回忆录”,终局时玩家需要尝试还原整本“回忆录”,这将串联起所有玩家共度的上半生。整场游戏的玩家表现都会转化成为分数,并获得对应的评价。
如果你们玩到一半开始抖彼此的黑料、翻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屁事,又或者开始聊下一个假期是不是再去一次郊野公园……那么,我并不想打断你们,提醒你们规则怎样——
规则并不重要,这是属于你们的游戏,它由你们的记忆组成。
相反,我会劝你们放下游戏,希望你们去创造真正的回忆。
而我会为此真心地祝福你。
看到这儿,大概你会判断这篇文章完全是一个“反向带货”吧哈哈哈哈
没有!不是!别瞎说!我是真希望你买啊,大买特买!谁不希望自己家孩子受欢迎啊!
我只是想说,《鱼》是一个可以因为了解所以喜欢的桌游。
当我听说有人玩了哈哈大笑,有人玩了哭哭唧唧,有德棍村了新的玩法,有新手由此开始尝试,我意识到《鱼》已经逐渐不属于我,它成为了玩家的一部分,真教人高兴。
无论如何,感谢所有的质疑和鼓励。
如果你有机会碰到它,我希冀你能感受到它的善意,这就足够了。
好了,就到这里吧。
虽说我现在还会总写一些桌游推广介绍啥的,但碰到自己的作品,就是写不出那种卖点详尽、规则清晰、玩法细腻的文字,主打一个说都不会话。
大伙儿就乎看吧。
最后,谢谢地核桌游,谢谢房老师,准许我在这儿胡言乱语。
愿你们开心。
编者按:
按照惯例,一般这个时候不应该多说什么,不过《鱼的回忆》带给我的,除了游戏内的体验之外,还有一些生活中的事。
可能大家都忘了,上个月有一个微博热搜,是有人在游戏中做出了阿兹海默症病人眼中的世界,那种让世界逐渐模糊变形的历程,对所有人都是折磨。有些事情,经历过才会懂。
突然想起一首歌,虽然是一首“不合适”的歌,但我觉得还是有一句,很适合。
“一样的月光,怎么照不亮未来的形状”
文章作者
点击图片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