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着“传统范儿”的现代动圈——山灵MG600

原标题:透着“传统范儿”的现代动圈——山灵MG600

好巧不巧,我刚买了一副稳定木版本的ZMF VC封闭式旗舰,刚开封呢,就收到了山灵的一款同样使用了稳定木材料的MG600。要知道,之前我们所熟悉的“稳定木”一般是用“稳定木面板”的形式来实现的,山灵这次的MG600作为他们首款价格上探到3K+的高端动圈型号,用上了枫木的材料和纳米级渗透颜料的工艺,堪称豪华。

而印象中我已经很久没有写过山灵的塞子了,虽然每一款我都有听,但翻了一下文章列表,上一次给山灵耳塞写长文已经是2019年的事,型号为ME700。虽然ME700这个塞子争议很大、风格也较为特殊,甚至我文章发出以后还有几个告知我退货了的,但根据山灵那边告知的数据,ME700反而是他们出货量又大又稳定的型号、达到了非常理想的市场反馈。受制于风格的问题,ME700当时我表达了非常明确的安利和劝退,但我发自内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品牌可以去打造个性化强、调音雕琢痕迹重的产品。本文主人公MG600吸引我的同样是其高辨识度的音色,它不会像ME800或者ME500一样是有很强的秀肌肉倾向的型号,声音非常具备传统的动圈韵味、素质纯粹服务于听感,是一个好听、耐听、让我这个动圈党认为值得分享的塞子。

开箱环节就不细说了,MG600包装内这次给出了非常多的标配耳塞套,包括单价不菲的SpinFit CP100,而默认套子则是类似小紫套或者小橘套那样的外硅胶内海绵的一种型号,硬度也介于这两个之间,如果是耳朵较大的男性用户应该会比较适合、也可以拿来搭配导管偏短的耳塞,但这个默认套我个人戴着并不合适。本文基于声音的部分我会基于声场套、SF套、人声套等来做一个综合评价。

原配线材为8股18芯的古河单晶铜线材,内部有同轴结构双层导体和独立屏蔽层,线体柔软易收纳,而且标配三种可换插头,定制的接插件也十分精致。此外,和ME800同款的皮质收纳盒的绿色版我认为是目前该系列收纳盒里最好看的一个,和MG600的腔体配起来也十分和谐。

外在方面最值得说的自然是这个枫木制作的外壳和腔体,具备非常复杂的处理工序,需要把进口材料通过纳米技术渗透到木材内部再窑干固化为稳定木,每一副MG600的木材纹理都是独一无二的。正面镶嵌的山灵LOGO倒是避免了“开盲盒”的情况,中间使用了“星晖状”的半开放式窗口隔开,和山灵LOGO的金属质感形成了一个颇具质感的光泽度呼应。

MG600的腔体非常小巧、而且仅有3.3g重量,而我接触过越多的耳塞越是发现,小腔体的、需要绕耳佩戴的耳塞,越是考验人体工程学,虽然对小耳朵或者女性用户比较友好,但我这种典型的大耳朵用户很容易因为导管深度的不够而导致戴上去以后腔体被线材“往外拽”的情况产生,如果强行去用超大号耳塞套来固定又会牺牲应有的佩戴舒适度。

小体积动圈佩戴的标杆无疑是T8iE/谢兰图这种腔体,不仅体积小、导管长度贴合的刚刚好,还有特制的异形耳塞套来进一步提升贴合度。而MG600的佩戴实现方式主要就是依托于它足够长、但是又保证了恰到好处的贴合度的导管,尤其是配上Spinfit或者JVC的FX系列这种非常柔软的耳塞套时,可以非常接近地模拟出类似T8iE这种耳塞的“无感佩戴”体验——这还是基于MG600里面塞了一个10mm动圈的前提下。因此,不论是小姐姐还是广大男性用户,都可以通过更换耳塞套的方式来感受到MG600的优秀佩戴舒适度。

MG600的阻抗和灵敏度分别为22欧和105dB,从参数上来看似乎是比自家前阵子推出的圈铁ME800要难推一些,而二者在推不开的前提下呈现出来的走向是不同的,MG600作为动圈来说自然是最好能够用更大的推力、吃进更多的电流,但它即便是用手机3.5口直推也能具备极佳的全频段音色和宽松度,相比之下ME800则更加考验播放器的控制力,比较适合自家M7级以上的播放器、或者类似M6 21版这种偏温厚的机器去推,如果是换在M6Pro上就会显得高频有些紧巴。关于驱动力需求,我的看法是MG600好推、易搭配,但很容易造成“一耳朵糊”的假象,从搭配性上来说,近期新出的M7这种兼顾硬朗感和人声润泽度的机器可以形成完美的优势加强+互补,补足了传统单动圈在密度上的不足、又能达到足够的动态和声场框架。

而关于声音的部分,MG600给我带来了很多“既视感”,但这个既视感是褒义的。

因为我入烧时期就是一路买着索尼、松下、爱华、帝盟的各种老塞子听过来的,直到现在也依旧热衷于搜集和试听各种动圈产品,自认为对于“传统动圈”的感受还是有一定发言权。MG600的许多特质我感觉都戳在了传统动圈爱好者所喜欢的点上,比如它的结像肉肉的、厚厚的,比较绵密;比如它的低频蓬松度很强、加上和声场向四周阔开的弥散感,并不强调声场边缘的清晰度,有着圈党们喜闻乐见的临场感;再比如它在具备正常透明度的前提下有着充沛的混响、以及适当的Delay,但又不会有老塞那种瞬态粘滞的感觉。

拿一个年代不那么久远的动圈塞类比的话,MG600会让我想起JVC的FW1800,都是那种现代型底子和传统动圈韵味兼顾的非常完美的类型。FW1800的声场更加偏近场、结像会更加粗大一些、但这也正是它的动人和鲜活之处;而MG600听起来会更加开扬和有层次,高频的部分基本上抹去了所有可能出现刺激的频段的峰值、极为的顺滑,齿音也随着那“嗞”的一声出现后衰减在了空气里,绝非无脑的涂抹、也能够兼顾弦乐应有的光泽度(齿音和小提琴的频段是冲突的、尤其单单元产品会比较难处理这二者的关系)。

人声是MG600、或者说山灵全系产品的一个传统强项,虽然被我定义为了“传统”,但MG600本身并不是以染色见长、总体谈不上有明显的男女声偏向,它人声的质感和韵味是靠着良好的厚度和松弛感来塑造的、有一定细密的颗粒感,比如对于张惠妹的喉音细节的那种呈现会显得相当自然,我会很喜欢MG600所塑造的绝大部分抒情人声、港台流行老歌、以及爵士的声线。

而MG600在低频的部分我认为有着一定的越级表现,泛HUFI向、蓬松度高、下潜深、速度不算快但也并非拖沓那类,它的低频具备良好的空气感和大动态表现、对于极低频的深度也有较好的回放。比较可贵的是在极低频能够被释放出来的动圈塞里,MG600是为数不多能够把闷感压制住的一个型号,这应该和半开放式的结构有关。而因为良好的蓬松度,MG600低频的“冲击力”又毫无“压迫感”,举个反例的话,自家ME800在高密度前端下,低频密度就会显得稍显淤积。

前文提到了MG600的声场弥散感,在这里我并不打算详写它的声场细节,因为真的是没有什么好挑的,横向的宽度自然是动圈塞的必修课,它不仅纵深够足、整体能塑造一个相对球形的声场,声场高度也做的很够。当年的IE80所谓的“厅堂感”其实很大一部分功劳也是因为那时候不少耳塞的声场高度都偏扁了一些、把声场的纵向压的较为扁平。MG600的开放式结构在漏音程度上并不严重,而且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声场的规模、开阔度、氛围感、空泛感、人声距离、结像厚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见山灵的调音功夫的。

说说缺陷或者可能存在的劝退点。

我个人认为MG600对于日系ACG、以及电音舞曲的表达并不算对味,一方面表现在它的女声清甜感并不算强、人声的结像不够紧致,缺了一些更高的亮度去迎合这类用户的口味;另一方面它的高频速度感表达并不符合燃曲、以及电音中可能存在的大量电子乐元素所需要的那种冲劲和利落劲儿,相对平缓的高频能量感更加适合抒情类的曲目。而如果你希望MG600的高频可以再冲一些、速度感强一些,可以考虑一下比如上图中的拓品NX7、或者山灵自家的UA5、M6Pro 21版等前端来做一个搭配。

而MG600虽然具备大编制类的曲目所需要的声场和动态,但它的大动态会比较吃潜力,没那么容易给推出来(拿P6Pro来说,如果是用单端来推,动态明显是比平衡软了一截),而且高频部分的动态表现力会稍弱于低频,我不会把MG600简单定义成一个流行塞,因为对于古典党们来说,并不是无脑堆砌动态和密度就可以称之为“好听”的。MG600的大编制表现,在不同的搭配下是介于“沉稳”和“活泼”之间,但绝非能够让你一耳朵惊艳的类型。而如果你追求抓耳、高强度的密度表现,山灵自家的ME800是比MG600更合适的选择。

MG600是一个具备了现代型素质、传统动圈韵味、良好的前端适应性、曲风杂食度的塞子,除了在山灵拿手的韵味、润Fi向人声表现力的优势基础之上,MG600的低频动态和空间感表现也有着颇为惊艳的水准。虽然负责任地说纯粹去和同价位的各种混合单元塞子去掰腕子的话,MG600的素质可能不是最拔尖的那个,却戳中了我这个圈党的审美点、以及是我心目中山灵有史以来调音最高级、最能够兼顾相对广泛的随身用户听音观的一个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