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une奥莱尔AR5000,聊些不一样的

原标题:关于aune奥莱尔AR5000,聊些不一样的

在写AR5000之前,我想说一些你们可能99%的用户、甚至是aune奥莱尔用户都不知道的事情。我前两天刚在海贝Zeta的文章里说过我不喜欢写“跨界”产品,怎么没几天就又来了一篇播放器厂家的头戴文章?其实关于这点,aune和海贝有相似之处,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海贝现在有曾经的飞朵龙哥助阵,但aune这儿,则非也。

aune大家都知道有一位主理人&可爱吉祥物的存在,人送外号“小钳子”的钱总,对这个人的评价,我就是三个词,佛系,佛系,还是他妈的,佛系。钱总是主导aune的品牌运营和播放器类产品的研发的,但其实在aune背后,还有一位W姓的股东,而他其实是顶尖的电声大佬,而何为电声?你可以理解为就是开发耳机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我是怎么知道这个事儿的呢,其实是从行业里其他的核心经销商/曾经某个活跃的电声技术爱好者那里听来的,大概在2017年前后就知道了,但因为过去aune只做前端类的产品,所以我从未提过这事儿。实际上,aune自家的动圈耳塞Jasper就是W总的作品,为此我还特地去找钱总求了个证,他也挺诧异我怎么知道的,因为认识他有七年了,他也从未主动跟我分享过这些事儿。总之,W总不是aune唯一的电声工程师,不论你信不信,其实aune做耳机,我认为是名正言顺的、专业对口的,而AR5000项目也有团队内其他的优秀工程师所主导。

Jasper放到现在是个什么水平呢?就这么说吧,不论是追求退烧向调音的古典爱好者、还是想要培养争取听音观的小白、还是有专业监听需求的从业人士,我都推荐过Jasper这个产品,在这个不缺“素质”的年代,Jasper可贵的是它足够高级的声音审美、以及中低端价位耳塞里为数不多的真正能够把古典表达的既正、又好听的的耳塞。而AR5000单纯从调音审美来说,我认为不能说比Japser更高了一个台阶,而是在基于拥有Jasper这样的审美水平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更加大众化的口味倾向、也更符合大众向的使用需求(易推、下限高、流行表现好听),同时最可贵的更是能够很好地兼容随身与台式的音色特性,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好听”,这一点在头戴式产品里非常非常难得,需要大量的实践搭配经验和试错才能达成,绝对并不只是“易驱动”或者所谓“低阻高敏”就能实现的。

那么,说到头戴,其实很难做到一个方方面面、完全原创的东西,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的,但即便如此,AR5000还是做出了很多辨识度、以及在细节上做到了尽可能不让你觉得是一个“新手所为”。

从实用性层面来讲,我非常喜欢AR5000的佩戴优化,比如相当到位的整机轻量化,设计在内侧的、调节档位很多的锁扣,足够宽大的头梁皮革,这个所谓的“同心圆”设计其实我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轻量化的基础上做到了极其优秀的重量分布,确实是不顶头、不夹头,对不同的头型能够很好地适配。此外,蛋白皮的耳罩和开孔的处理,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在保证密封性和柔软性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透气性,因为我个人是很讨厌会闷汗的耳罩的,尤其是在这不冷不热的换季期。

AR5000有一个特别的设计,耳机的腔体部分是一个向内收的大倾角,这一点在头戴式耳机里确实是不算多见的,且不说大倾角对动圈耳机带来的设计难度与做工要求,因为在现在很多头戴式耳机还没有解决好头中效应的前提下,往往向外开的倾角(最典型的就是HD800)能够改善一些声场的纵深和开阔度,但AR5000在这里其实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但殊途同归的是,不论是外倾角还是内倾角,其本质也都是对于声场和结像的调整,比如AR5000的声场在同价位里绝对是第一档的存在,即便是随身设备下的驱动,这个结论也依然成立。而我从其他工程师那边了解到,耳罩内部接触皮肤的“足球网”纹路和蛋白皮的材料其实对高频的部分是有增益的,足球网纹路本身是所有的耳罩里最能够拉高频的一个,但蛋白皮的打孔其实会削弱一些极高频的攻击性带来一个平衡,所以AR5000的高频是那种延展度强、但又足够舒展自然的类型。以上内容并非来自官方资料,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并不一定具备绝对参考性。

关于动圈。

像平板、静电这类近几年才普及的单元,也许不是aune这种保守派路线的厂家所会考虑的、也并非他们工程师的专项所在,所以AR5000依然选择动圈单元是再合理不过的事。这次多层分布式补偿(MLD)振膜,平衡刚性和阻尼进一步减少了大尺寸动圈单元的分割振动问题。同时,考虑到AR5000所处的1699元的价位,它也理应是一个更雅俗共赏的调音,而不会像Jasper那样略偏向古典和监听,毕竟搭配自家的台机肯定是aune对AR5000的期许,要知道他家的台机一向是走性价比路线的,比如 X1s这种迭代了八版的拳头级产品,就能够把AR5000推出不错的水准。

大家最关心的肯定还是易驱性的问题,比如自家的Yuki小尾巴是否能推好。对于“小尾巴推好大耳”的这个论题,我一向是说不的,推的再好,上一个便宜的台机那也是质的提升,无非是看这个提升幅度有多大罢了,或者说看它在随身播放器下的“下限”究竟有多高。AR5000其实是可以用类似Yuki这种小尾巴去听的,声场能推的不错、音色也较为温和,差距主要在于低频是无力的、结像也比较散,但相比于那种直推时紧绷、干涩、刺耳的表现,AR5000在随身的表现下呈现的是耐听与柔润,这一点比较符合我心目中相对好推的印象、也和台机驱动下的AR5000是接近的走向。

不论是什么形态的产品,如果想要卖给更广大的用户,得低频者得天下。而AR5000的低频,是千元价位里比较罕见的表达。

量感自然是比较多的,而且结像圆润、肉感足、你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什么叫打击感,残响表达的充沛且自然、不会影响的整体的纯净度表现,同时它和同价位的大部分竞品相比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低频的位置足够靠声场的下端、也就是很有“剥离感”,不会和人声的部分贴的比较近。这个特性其实能有有很多的解读,比如它的纵向声场一定是拉的很开的,再比如它低频的声浪不会容易影响到人声的纯净度等,而且往往只有更高阶的器材才有这样的特性,我们很少在这个价位的头戴里同时感受到低频的张扬感与足够的HIFI性,这二者往往是冲突项。

当我用Hibiki SDS签名版时钟套装+Allnic HPA5000XL来压榨它的潜力时,我能感受到AR5000身上也许存在一些和前辈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它人声的颗粒感有点老森海的意思,醇厚度与清丽感有不错的平衡、都很有磁性和细腻度,但结像的表达又比较像拜雅,较为的干净利落、形体感也较为克制,不会用“血盆大口”来迎合一些低级人声党的口味。而透明度方面则就有意思了,我并不认为AR5000是一个极致纯净的头戴,即便是用这样顶级的解码和偏干净的韩系胆机来推,也会有一点点毛茸茸的质感,结像扎实而不锐利,这也是为什么我刚听到它的时候和钱总说有一点点Sus的味道。而如果你使用的是类似X1s GT这种千元价位的机器去推,那么AR5000的声音会趋向于更暖、声场也更偏包围感一些,更适合抒情人声、爵士、小编制的表达,而如果你有着更高阶的系统,我是认为AR5000的调音修养绝非这个价位的平均水平,值得挖掘。只是又说回一句老话,我不能指望一个买千元档头戴的人去花我手头六位数的系统来推它,所以对于AR5000是否越级打怪、是否有着什么怪兽版的素质潜力,我觉得在国产头戴也竞争很激烈的几天,我是不再敢给出确切答案的。

一个高级的、优秀的产品,往往是有共性的,比如你看我并没有很详细地去八股化的分析AR5000的素质,它的结像是否靠前、纵深是否优秀、动态是否好等等,这些其实是我认为作为一个台机厂家背后的电声技术人员所打造的头戴的基本素质,不值得展开来去细吹。我为aune团队里“专业对口的工程师们”感到高兴,他们的第二款动圈产品、第一款头戴式产品,依然有如此高水平的发挥;我也为aune感到高兴,我认为AR5000会是一个叫好又叫座的产品,而且我作为比较早收到量产版的人,我并不觉得AR5000和我手头那些数万元售价的Hiend级产品有什么“调音修养”的落差,它虽低价、但绝非低级之作,也是今年的国产HIFI产品里为数不多让我觉得具备爆款潜质的型号。

最后说一个槽点,也许是因为把成本尽可能都花在了耳机硬件上,导致AR5000标配的是单端插头。但这里不针对AR5000,我个人希望每一个头戴式厂家都能够提供4.4选项的插头来选购,哪怕是加个50、100块我都能接受,而不是首发XX名送4.4升级线之类的做法,尤其是对于那些随身用户而言,4.4和3.5的输出功率与实际推力表现可能是成倍的差距。希望不久的将来也许AR5000能够增加平衡插头的原线产品用于选购,我相信对于随身用户来说绝对是利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