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穷乡僻壤,亦有银秤。——《天下郡国利病书》
中国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规范的社会制度。时至今日,我们还在沿用古人的诸多方法,也表明了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掌握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发展至后来更是有了货币的概念。早先古人用贝壳作为通用货币,所以便有了“财”,直到人们能够从地壳中冶炼出金属物质以后,货币也随之改变,也诞生了金字旁的“钱”。早在千百年前,古人便知道了金属制品的重要性,所以也看作是最珍贵的东西。
在古代,黄金和白银便是普遍的流通货币,被制成元宝使用,有的也是一些碎银两,在古代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黄金稀有易保值,所以它的价格远远的高于白银。贺知章的诗句中“黄金作叶白银枝,千年万岁不凋落”更是表明了黄金白银耐储存的特性,经历千年也不会腐坏。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也常常听说哪里哪里挖出了银两,也不足为奇。曾经江苏就有村民翻修旧房挖出了银子,但却被要求捐献上交,后来如何?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因为国内才结束了常年的战争,经济还比较落后,各方面都需要大力发展,一切百废待兴,百姓的生活比较贫苦,老百姓手中没有什么钱,吃的穿的都靠自己获取。因为穷所以很多东西都缺乏,机智的他们也想到了以物易物的方式获取必需品。在江苏苏州,当时有个村的两户邻居居民十分要好,所以也经常以物易物。这两户居民中一户户主叫徐根泉,另一户叫徐承德。因为徐承德想要外出闯一闯,所以决定卖掉自家的宅子换点路费。作为邻居的徐根泉听说以后,便拉着徐承德说不如把房子卖给他,今后自家的儿子长大了也需要新房,到时候翻修一番就可以了,免得又花钱重买。这徐承德听了以后也觉得有道理,这徐根泉和他做邻居多年,他还是信得过他的。
于是徐承德便把宅子卖给了徐根泉,获得了10袋红薯。可别小看这10袋红薯,在当时已经是十分昂贵了,而这徐根泉也是到处东拼西凑才凑齐了这10袋红薯,欠了不少外债。两家人对此交易都很满意,谁也没想到后续还会牵连出矛盾事件。徐承德搬走以后,徐根泉一家便成了这个房子的主人。多年以后,孩子也长大成人,到了该娶媳妇儿的年纪。徐根泉买来的房子也终于派上了用场,只是过于破旧,作为新房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徐根泉便计划着翻修这座老宅子。动工那天,一家人和几个工人都很高兴,一切准备妥当后便开始重新挖了地基。只不过这徐根泉挖着挖着便觉得铲子碰到了硬东西,几铲子下来还是这样,于是他便小心地刨开了那层泥土,发现地下居然是银元宝,上面刻着咸丰的字样。这徐根泉当时就喜出望外,欢喜得不行,一辈子在地里工作也没见挖出这么个宝贝,于是他又四处搜索,总共下来挖到了12枚银元宝。
当时这事便四处传开了,有的人羡慕他的运气,有的人嫉妒他能飞黄腾达了。很快甚至有了电视台的人前来采访,这徐根泉也一五一十地说了,经过媒体这么一渲染,这件事传播得更远了。当时有人前来出价20万想要收购,这徐根泉哪里见过这么多钱,当即便表明自己的意见。只不过还在他兴高采烈之时,一位不速之客到来了。这人便是徐承德,很简单,徐承德就是为了要回这12枚银元宝回来的。徐承德表示这银元宝是自己家的东西,理应归他。当初卖房给他也不知道这地下埋有银元宝。而徐根泉哪里肯,两人便就此争个不休,往日的邻里情义瞬间化为乌有。而文物局也在这时找上了门,说银元宝应该捐献上交给国家。
结语
三方就此展开了争夺战,最后无法解决便移交给了法院。经过法院的密切调查,最后查明这银元宝属于徐承德一家,因为徐承德家祖上是显赫的有名之士,家中曾遭遇变故遂把银子藏在了地底,而这一说辞也取得了铁证,所以理应归徐承德所有。徐根泉虽说是挖到宝贝之人,但却不能私吞,而文物局也没有权力要求别人上缴。最后,经过法院判决,徐承德拿回了属于自己祖上的东西。
图片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