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要纠正不是惩罚,惩罚的4个后果,想清楚能不能承担

2023-05-21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孩子不听话,要纠正不是惩罚,惩罚的4个后果,想清楚能不能承担

上周末,在家里看一本家庭教育类的书籍时,被我快70岁的父母吐槽。

说孩子都这么大了。还需要学习如何教育吗?还说,他们教育我时,听话就好,如果不听话,直接动手打就行了。

乍听之下,会觉得有点气愤。

现在的孩子哪是能动手打的呀,骂两句,有时都会要死要活的,但仔细想想,老人说的也没错。

在我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没有几个孩子没被打过的,不听话,打一顿,就会变得老老实实的,甚至有些可老实乖很多天。

可不知道为什么,以前打就能变老实的方法,似乎已经不管用了,现在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难沟通,而父母的惩罚哪怕花样再多,也越来越没有效果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孩子的生长阶段没有变,各个时期的心性和想法也都大同小异,主要还是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周围的人都开始追求独立与个性,争取自己的权利。

回想以前,我们周围的成年人都表现得很听话。

在家听父母的,出门听老师和长辈的,哪怕观点不一致,也鲜少反驳,在如今的时代,周围的成年人,已经不会再盲目地顺从了。

比如父母在公司,一般不会盲目顺从,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甚至品行比较差的上司,会顶嘴,会吵架,甚至会冲动地辞职不干;

妈妈也不会再对爸爸言听计从,甚至有很多家庭,妈妈会掌控大局,对爸爸呼来喝去的;

在学校,调皮的学生变多了,他们不再是乖宝宝,和老师对着干也是家常便饭。

你会发现,孩子周围所有的人,都不再树立服从的榜样,似乎每个人都在积极地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孩子只会有样学样,不再逆来顺受,乖乖地服从,如果此时,再用严厉的惩罚管教孩子,只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更极端。

孩子压根就没有机会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上进心

在我们那个时候,哪怕年纪再小都会帮助家里做事情,因为那时的家庭大多生活比较艰辛,从小我们就明白要为这个家庭付出。

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孩子都被父母保护得特别好,不仅包揽了所有的一切,给予孩子最好的,甚至因为溺爱,让孩子变成了小皇帝。

这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让他觉得自己无需付出,就能得到所有的一切,没有机会去体验挫折,也没有感受过成功,同样他也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

于是,他们只能通过犯错,来寻找自己的存在的价值。

由此可见,现在的孩子不听话,一方面是由于周围的大人都开始变得更有个性,一方面也是因为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和保护,让孩子没法锻炼自己造成的。

那面对孩子的不听话,家长的惩罚又有什么坏处呢?

惩罚的4个后果。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惩罚,试着去纠正。

他们以为只有惩罚了,孩子就能吸取教训,殊不知,这种行为只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1、退缩、自卑。

当孩子受到惩罚时,并没有让他们吸取教训,而是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如何去逃避惩罚。或者,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就会下意识地退缩,不敢尝试,缺乏勇气。

同时也会因为父母严厉的批评与责罚,内心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就是一个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和进步的动力。

2、愤恨、不公平。

这是很多孩子在受到惩罚后的第一反应,他们会觉得父母打骂,不是因为自己错了,而是因为他们打不过。

他们会觉得这种年龄和体力上的差距,特别的不公平,这种愤恨情绪也容易让他们变得逆反。

3、报复心理。

愤恨期过后,一些情绪更极端的孩子,就容易想办法报复,他们会想着:这次我没有搞赢你,下次我一定要赢回来。然后继续犯错。

4、叛逆、证明自己是对的。

为了赢过父母,为了获得所谓的公平,很多孩子都会不断地犯错和父母对着干,试图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总之,惩罚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改正,还会对孩子性格造成极大的伤害,让孩子越走越偏,和父母的距离越拉越远,最终误入歧途。

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什么?

教育并不等于惩罚。

惩罚是很多家庭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主要包含批评、指责、打骂、体罚等,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

正确的教育则专注于,让孩子从内心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从而主动自发地去做。

作为大人,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一般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做事情,会做得更好更完美呢?

毋庸置疑,一定是感到自己被鼓励,被肯定全身充满自信和勇气的时候。

那对孩子来说,同样如此。

正确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包含2点。

1、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主动去做。

想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千万不要用命令和压迫的方式,而是要不断地引导孩子,去了解这件事情,知道这件事情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让他知道做这件事情的必要性,从而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乐意去做,开心地去做。

2、当孩子犯错时先不要定性,而是先了解。

孩子犯了错,很多父母就会先主观地判断事情的对错,然后再给出解决方法,以为这样就够了。

但这其实是错误的方式,事情的对错,并不是简单就能判断的,有时孩子的想法是好的,只是行为错的,那这怎么办呢?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先了解这件事情的背后,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他希望能解决什么事情?

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的需求之后,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信任,这样他才能更有勇气地去改正。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如何通过不打不骂,就能让孩子听话,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尊重了自己,让我们能理解孩子,不盲目地解决问题,和孩子的距离拉得更近,帮助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1501eba783e7a494e26bcf9f012dd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