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蛮公主”不是小事,更不是好事,分三步捋顺孩子的急脾气

2024-01-12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刁蛮公主”不是小事,更不是好事,分三步捋顺孩子的急脾气

今年夏天,大哥带着自己四岁的女儿回爸妈家住几天消暑,惹眼的是,无论哪个生人来访,肉嘟嘟的小女孩都一副不苟言笑、目中无人的“高冷”样。

但是,孩子高冷外表下真正令人头疼的习性,在一家人午饭时,才真正显露出来。

一开始,孩子嚷嚷着不吃面前的粥,非吃大人们的辣卤鸭脖。大哥半是命令,半是哄骗地让孩子吃粥,可她只是哭闹,尖叫,不清楚她究竟是不愿意喝粥,还是只想撒泼,热天里像块热炭般地往爸爸身上贴。

最终,大哥黑脸训斥、孩子哇哇大哭。亲戚们为了缓解尴尬,纷纷笑称:孩子这样也好,不怕生胆子大,不容易受欺负;更有亲戚直言,这样好啊,以后绝对不是“讨好型人格”。

但实际上,如果从小保持这样的脾性,孩子进入幼儿园、学校等群体中,反而更有可能受到欺负、伤害甚至孤立。

处理孩子这样的习性,既不能一味对抗,与孩子耗着,也不能只是溺爱顺从,将孩子娇纵得更加唯我独尊。

我们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她必须要先安静下来,听别人说什么;然后,要与她交涉,找出她真正的目的;最后沟通成功后,一定要努力让孩子感受到郑重走心的肯定和夸奖,并定立“约定”。

由于这种孩子往往十分骄傲自矜,他们不允许接受批评,而只想确认自己的绝对权威,所以他们往往没有目的,只是想捣乱撒娇。同时,孩子易怒急躁,即使家长心中再急再气,也要尽力喜怒不形于色。

利用孩子骄傲的自尊心,定下约定,下一次遇到需要孩子听从自己要求的时候,只要你提出这个要求与这个约定,他们就知道这是他们表现的时候了。

饭后餐桌撤掉,大哥取出一个足球,让我与孩子在小院里传球玩。这时候便是实践“三步法”的好机会。

果然,传球游戏进行了没多久,小丸子就开始只想独占那个足球,即使大家都等着她发球。

大哥在场外喊孩子发球,她充耳不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给一旁的大姐使了个眼色,我们转身做出要离场的样子。这就是第一步——迫使孩子不得不从自己的世界里出来。

果然,没走一步,小丸子开始发出尖叫,似乎马上就要哭出来。我们仿佛没听见一样,头也不回地往屋里走,孩子开始跺脚,在原地蹦跳——她开始撒起娇来了。大哥在一旁配合:“丸子,你还把不把球给两个姑姑?再不给她们就不和你玩了。”

小丸子知道这个协是必须得妥了,她将怀里紧抱着的球松开,球掉落在地上。

第二步,就是进行有效沟通

我不苟言笑地归位,向她伸出腿,表示我需要她给我传球。孩子乖乖把球发给我,我再传给大姐。整个过程中,我和大姐都不复刚刚的笑靥如花,给了她十足的紧张感。小丸子规矩了许多,因为她怕我们再次离场。

离开小草坪时,我们三个大人将小丸子围住,问孩子:“以后还想不想玩球?”

孩子回答说想,接着我们便与她敲定了。以后玩球,都要像今天这样,不然姑姑说走就走,绝不陪她了。她低着头,鼓囊着小嘴说好。这便是第三步,定下契约,也就是规则。

这样看似是在以不陪她玩威胁她,让她不得不顺从大家,但其实这与“威胁”毫无共通之处。我们通过这样的行为让孩子知道,以往那些为了达到目的的“威胁”在这场玩球游戏中,是实打实的规则和说一不二的事。

这三步法不仅可以落实在传球游戏中,哪怕是吃饭中,也完全可以。特别对于刁蛮和强硬程度更甚的小孩,这三步法必须要坚决实施,哪怕这可能中断或延误家长的上班、或是需要尽快去办的事。

脱离相互对峙的僵局

这种孩子不一定是真的需要家长顺从ta的要求,比如刚才场景中的小丸子,即便你真的将辣卤鸭脖给她,她也不一定会好好吃下去。

孩子“撒泼”没有目的,顶多是试探和看到父母不断为了她降低底线和要求;如果父母率先“破功”,或打骂孩子,或黯然伤神,孩子只会以更为激烈地让人头大地哭闹。

这样两败俱伤,孩子不觉其中的害处,但是大人一定要察觉,不能给自己树立“拿他没办法”的心理

唯一的办法就是,所有的旁观者都走开,而当事人家长脱离与孩子僵持的局面。

家长可以选择拿起手机,状似平静地做自己的事;甚至家长可以戴上耳机,或者头戴式耳机,做出自己要和孩子隔绝的样子。

孩子会眼巴巴地观察,冷静下来,因为ta不会想到平时为ta头疼的爸爸妈妈今天会这样奇怪,似乎一点也不受影响。

“冷面无私”地沟通,继续未完成的事

把孩子晾在旁边一定的时间,ta也闹够了,闹累了,就会觉得自己有必要为了引起他人注意,而做出一定的妥协。

孩子也许会重新拾起刚刚扔在地上的碗筷,也许会像刚刚的场景中那样放下死活不给的足球。总之一旦孩子做出这样的妥协,家长就可以假装不经意看见一样,重新回到孩子身旁。

这时候,家长不应放轻松自己的姿态,应当还是保持紧张和严格的状态,给孩子重申要求,语气不容置疑。

这时候顽固的孩子可能会故技重施,以此来破坏局面。家长应该返回第一步,重新坚决实施“冷落”政策,这样来回几次,ta的精力被消耗完了,自然就会放弃。

“约法三章”,定期实施这个约定

这件事做完后,一定要有始有终地给孩子申明自己在这件事上的原则,订立规定。不能让孩子认为,刚刚发生的一切,与以往一样,是爸爸妈妈为了达到自己一时的目的而做出的“威胁”或者诱骗,而是愿意付出巨大成本的、郑重其事的

与孩子约定好在这件事上的共同规则以后,要定期地进行这件事。

最规律的是吃饭,但是孩子未必下一顿饭依然会闹,可能是下下顿,也可能是几天后,这时候家长一定不能因当时可能需要去上班或者有急事便轻易放弃,向孩子重申曾经立下的规矩,如果被无视,便继续冷落策略。

家长当时如果有急事,可以选择假装像要出门将ta一个人留在家里一样,先收拾东西出门办事。孩子会知道自己的不守规矩会带来冷落,而选择顺从曾经的约定。

给孩子强调ta的行为会造成的“影响”

必须让孩子知道,自己会为一时的任性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直接体罚或者骂孩子,这样一定会造成不可逆的刺激。

在宠物驯服领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而将此现象灵活运用在我们管教孩子的环节中,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当孩子选择与家长僵持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现在不赶紧吃饭,一会儿爸爸迟到了,爸爸的领导会打骂爸爸”,这时候妈妈可以在旁边与爸爸打配合,两人一起营造出“领导骂爸爸”这件事的紧急。

孩子都是依赖和爱着父母的,ta们会惧怕父母受到外界的伤害。

或者换一个场景,当与孩子一起玩或进行户外活动时,孩子如果耍赖拒绝服从规则,父母可以作出自己因为ta不服从规则而受伤或者非常不舒服的样子,让ta知道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

在宠物驯服行业里,如果一只宠物如猫狗等天性喜欢撕咬或者抓挠,不管是抽打还是不给食物都没有用,可以选择假装抱住被抓的地方,发出巨大的动静,比如打滚、大声呻吟等动作,让宠物感受到紧张与震慑。宠物不是人,未必会产生愧疚或挽救的心理,但是孩子很有可能会因为愧疚和对父母的爱而选择改正。

如此一来,便能产生效果

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

三四岁的孩子,其语言系统并未发展得太成熟,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做出耐心倾听的姿态,让孩子努力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为什么那样——是不舒服、还是想开玩笑,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我们误会孩子,忽略孩子心底最真实的诉求。

这三步法实施下去,孩子一定会逐渐改善。最重要的是,我们给孩子树立了一个理性的、情绪稳定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知道每一个人的情绪是可以隔绝的、自己未必影响他人,他人也可以不对ta自己造成影响

同时,孩子知道在家里有着强烈的规则意识,以后去上学,也知道应当遵守共识,而不会唯我独尊或者难以适应群体规则。对于问题孩子,要有耐心、有理性,有原则的同时,也要保护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f88a9bba26e6ff1fdd5e5e809893a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