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万达总裁王健林曾公开表示,“迪士尼不该来内地,好虎架不住群狼。”他口中的“群狼”,指的便是万达城。2016年,王健林向媒体表示,“现在已不是看米老鼠、唐老鸭为之疯狂的年代了。有万达在,上海迪士尼20年内盈不了利。”
王老板的言下之意就是,迪士尼乐园是一个西方的老品牌,展示的是一成不变的西式童话主题。但毕竟看唐老鸭米老鼠白雪公主长大的消费者都开始老了,带孩子去迪士尼乐园讲迪士尼卡通人物的典故,还不如给孩子讲讲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历史,带孩子看看湖南的岳阳楼……
现在看来,王健林当初的豪言显然落败。2017年第二季度时,迪士尼公司营收已经为133.36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1%,至23.88亿美元,每股盈余同比增长15%。财报显示,此季营收增长归功于上一财年三季度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开门迎客,以及美国本土主题乐园及度假区的业务增长。
现在我们从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迪士尼为什么没有被“群狼”打倒,为什么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如果国内的一些企业能够get到这一点,或许也会面目一新。
二、
1955年,美国洛杉矶城的南部,世界上第一座迪士尼乐园在这里拔地而起,此时,它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61年之后,迪士尼将欢乐带到了中国的上海,提前两个月订不到门票的火爆再次演绎了迪士尼的商业传奇。
华特•迪士尼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在经营迪士尼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希望它所带给你的将全部是快乐的回忆,无论是什么时候。”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小熊维尼;同时也创造了许多人尽皆知的动人故事,如《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狮子王》等。
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追求高质量的产品标准、共享与包容的文化氛围、以故事为中心的产品开发模式、充满乐观精神的故事情节等,这些都是迪士尼做大、做久的重要因素;也有人说,很多人都是看着迪士尼的动画片长大的,所以迪士尼的周边产品都卖得很好,这也是一个直接的因素。
而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迪士尼突出了“快乐”与“梦想”的主题。生产快乐、孕育梦想,把快乐与梦想变成商品传遍全世界,为消费者提供最好、最特别的消费体验,正是这些成就了迪士尼的不朽传奇。
三、
美国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人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动物。”
对于人类而言,达成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迪士尼成功地创造了一种通过兜售欢乐来赚钱的新模式,消费者在欢笑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并且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了精神层面的激励与启迪。在这种场景下,消费者会不由自主地认为,一切的消费都“物超所值”。
迪士尼将体验带给了更多人,所形成的精神消费就能为其带来更多的收益。2016年,迪士尼公司推出了一部名为《疯狂动物城》的动画影片,这部片子以轻松的口吻讲述了一个“造梦”与“圆梦”的故事。
这部片长不到2小时的动画电影,在上映的头3个月时间里创造了10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而且刷新了多个国家的多项票房纪录;不少家庭更是三代同堂集体观影,几乎获得了不同文化区、不同年龄段观众的一致赞美。《疯狂动物城》等迪士尼作品的火爆,说明的正是人们对迪士尼理念的认可。
再宏大的战略,再优秀的理念,最后都要通过服务来体现。迪士尼世界度假区前执行副总裁李·科克雷尔在《卖什么都是卖体验》一书中设计了一个服务剧本:
罗杰斯一家来到乐园后,服务生小心翼翼地为他们泊好了车,接待人员恭恭敬敬地接待了他们一家,行李员礼貌地接过行李,前台人员则很快帮他们安排了住处。很快,罗杰斯一家就住进了装修得很完美的客房。在度假区,每到一处,罗杰斯一家都会碰到待人友善、业务娴熟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在餐厅用餐、购买冰激凌、搭乘观光车,还是在乘坐太空过山车时,他们都非常尽兴。罗杰斯一家在工作人员的挥手告别中结束了这次五星级的游览体验,离开时,他们的脸上绽放着笑容,因为他们享受到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假期。
欢乐就等于财富;也可能就因如此,诞生于20世纪上半期的迪士尼公司时至今日,依旧充满活力,充满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