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只有高僧火化会有舍利子,而普通人只有骨灰?舍利子咋形成的

2023-11-26     微兔分享呀

原标题:为何只有高僧火化会有舍利子,而普通人只有骨灰?舍利子咋形成的

舍利子,这个神秘的存在,一直被视为佛教的圣物,据说只有一些得道高僧在圆寂之后,才会出现的一种稀有物品。

这就令人产生了一种疑惑,为何只有高僧才会在死后留下舍利子呢?普通人难道就不能留下这些圣物吗?

舍利子的奥秘

对于舍利子的形成原因,科学界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在传统上有几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但都存在一定的漏洞,并不能作为最终的证据。

第一种看法是舍利子来源于长期素食,在佛教里面僧侣要忌口,对于肉类一律不准吃,而长期的素食,导致体内积累大量植物纤维和矿物质,形成结晶。

但反对者指出,如果按照素食者可以产出舍利的说法来说,那为何除了高僧,其他许多素食者并未产生舍利子呢,所以这个说法很快就被推翻了。

第二种看法认为舍利子源自肾结石等病理结晶,但这些结石脆弱,可用砖头击碎,不同于坚硬的舍利子,且患结石者多,但其骨灰中未见舍利子。

第三种看法是,舍利子来自骨骼未被完全焚烧的残余,相比较起前两个来说,这种看法较有说服力,因为舍利子与骨骼成分类似,但目前普通人骨灰中未见舍利子,无法证实。

针对传统观点的疑问,一些最新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有专家分析了舍利子中硅元素占很大比例,而琉璃也含有硅元素。

他们推测,舍利子可能来源于高僧火化时随葬的琉璃等宝石,古代佛教徒视琉璃为圣物,常置于高僧墓中,琉璃与骨骼混合焚烧,可能产生了类似晶体的舍利子,这可能解释了舍利子的组成与属性。

另有实验成功人工合成类似舍利子的晶体,方法是将骨灰与其他成分混合,在高温条件下制成,这证明了适当条件下可以制得舍利子状物质,但人工舍利子与真品舍利子还有一定差异。

不过以上基本上都是人们自己的推测,舍利子的形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新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虽然说舍利子的形成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是关于它如何传播开来的却有一定的历史记载。

舍利子如何被广泛认可的

相传舍利子最开始被大家传颂的时候,还要从当年的释迦牟尼说起,他是古印度釈迦族人,最早佛教的创始人,相传他一诞生就能行走,29岁时觉悟世间诸多痛苦,遂舍弃王族生活,立志成佛,度化众生。

释迦牟尼经过长期修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释迦牟尼佛,他一生传播佛法,历经千辛万苦,80岁高龄时在鹿野苑般涅槃。

弟子们将他的肉身火化,在残骸中发现了牙齿、指骨以及84000颗五彩晶莹的舍利子,这就是舍利的由来。

舍利子产生的原因,至今为止一直是个谜,有人认为,这是人体中的钙质在高温下形成的结晶,也有人认为,这是佛陀大德高僧的功德所化,具有坚固不坏的本质,无论如何,舍利子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佛家的神圣意义。

佛陀舍利获得的崇高地位,也激发了后世对舍利子的追捧,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佛骨舍利的流传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全国范围建造了8万座舍利塔,并将舍利子分送各地,使之成为可供膜拜的圣物。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高僧的舍利子也成为信众膜拜的对象。历史上,有许多高僧大德圆寂后遗留下舍利子,比如说在1994年,苏州岩灵山寺法因法师去世,弟子从骨灰中发现五色舍利数枚,立即受到信众膜拜。

可见自释迦牟尼以来,舍利子就成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标志,它是佛陀及诸佛大德的象征,代表他们对佛法的贡献,每一枚舍利子都承载了特定功德智慧,继续在佛教徒中流传。

如今舍利信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许多寺庙收藏有舍利子,信众祈祷时虔诚膜拜,2021年,佛牙舍利子还曾在缅甸举行盛大巡展,可以说,舍利崇拜已成为连接佛教历史的纽带,它将佛陀的遗志代代相传。

既然我们知道了舍利是如何传播开来的,那么诞下舍利的高僧又是如何产出舍利的呢?

高僧火化

我们一般人在去世的时候,都会被送去火化场火化,而高僧在这点则会有些不一样,一般来讲高僧在每个寺庙里面那都是领头人物。

所以当一个高僧去世的时候绝对不能如此的草率,佛教讲究的是因果循环,所以在最后送走的时候也需要特殊的宗教仪式。

比如说先将其尸体放到特制陶罐里面,紧接着便有他的弟子开始为其诵经超度,随之便是七天的火化过程。

等到火化结束的时候,弟子们就会走过来将陶罐打开,将高僧留下来的舍利子拾取出来,在佛家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高僧留下来的舍利子越多,色泽随之也会鲜艳多彩。

对于高僧烧成舍利的说法,许多人经常会在想,普通人能否也烧出来舍利子呢?有人为此还专门做了一项测试,最终的出来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理论上是可以的。

他先是用鸡骨以及猪骨和牙齿作为这次的材料,紧接着拿出氢氧焊机来对此进行持续的加温,就这样在经过数个小时三千摄氏度的高温灼烧下,他还真的在这些骨头里面看到了好似舍利子一样的色泽。

也正是在这一实验的支撑下,不少网友认为,如果换做是普通人也能经过类似高僧那样的火葬,或不定也可以产出来所谓的“舍利子”。

不过这些推测再后来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不管怎么说,舍利子包含了佛家的一种精神传承,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得到高僧所留给后人的一种信仰。

舍利:智慧和信仰的传承

舍利,一颗极小的骨灰圆粒,却蕴藏着无限智慧,它源自千年前一位伟大的智者,经过漫长岁月流传至今,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沧桑,也曾引发朝堂皇权的争夺。

对虔诚的佛弟子来说,舍利子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对佛法的信仰,对历史学家而言,它记录了佛教东传的点点滴滴,对统治者来说,它代表着权力和威望。

然而我们今天看待舍利,已不再是过去将其当作法宝或权力象征那样单一,1988年考古学家在辽宁朝阳北塔发现两颗不同颜色的舍利,这是首次由考古学家确认舍利的真伪,对学术界影响深远。

舍利既有其神秘气息,也要面对科学探究的考验,今人更应该理性看待舍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承古人的智慧,并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舍利的来历历经千年,一开始它只是一位伟大智者留在世间的微小痕迹,根据记载,佛陀涅槃后,其骨灰被弟子们分为八部分,供奉在八座塔中,并传入各国传播佛法。

数百年后,佛教东传中国,僧人们将部分舍利带到中原大地,舍利遂有了在中国立足生根的机缘。

自汉代开始,舍利子在中国的影响日渐增大,魏晋南北朝时,舍利的神奇传说广为流传,甚至能化解帝王杀心,增强其对佛法的信仰。

到了隋唐,朝廷频繁举行瞻礼舍利的大型仪式,将其置于寺庙塔阁中供僧人礼拜,一时间,舍利成为国家崇佛运动的中心,被视为佛的化身以示威德。

舍利蕴含的不仅是佛教信仰,也是中国文明的精神标志,当外敌入侵,舍利成为国粹瑰宝,当社会动荡,它是精神寄托。

可见,舍利佛教信仰,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今人应该理性看待舍利,传承古人的智慧,亦使当代人受益。

舍利虽小,其意义非凡,它使得佛弟子在修行中时刻警醒,它告诫我们不要被表象迷惑,要怀善心行善道。

舍利也见证了中华文明中信仰和智慧的传承,这是它的意义所在,我们当以平和、理性的态度看待舍利,使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得以世代传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e9abd57bfecdf4913870b8430dc7f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