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没有人能管管《孤注一掷》的营销了!
营销“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也就算了,毕竟片中那些酷刑足以吓得普通观众这辈子都不想去东南亚了。
但是营销张艺兴吃厕所里的纸是真吃……这,真的有必要?
电影里恶心人还没够,搞得我差点没有耐心写这篇影评。
本片的火爆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从大规模点映狂揽5亿引争议,到宣布提档预测票房高达38亿,伴随着高票房的必定是影片超高的话题性和情绪性。
年初广为流传的东南亚“嘎腰子”新闻借由本片再度走红网络,随手一刷就能看到网友们的远方表姐的七舅老爷的三外甥女儿被骗到东南亚的惨痛经历。
还有网友在网上求助如何劝说自己冥顽不化的母亲来看这部电影,语气之痛心疾首,仿佛真的一张电影票值800万。
有人则发现这部电影的很多人物竟然可以和《消失的她》无缝切换。比如,朱一龙饰演的何非在《孤注一掷》里多出了两个分身,一个赌徒附在王大陆身上,一个准备去东南亚捞金的屌丝变成了张艺兴。美女荷官的角色换文咏珊来演,没准除了性感还能多出一个脑子。
在煽动情绪方面,一个主打婚恋焦虑,一个主攻人身财产安全焦虑,也难怪大家调侃中国年轻商业片导演的成长路径是:
“质疑思诚,理解思诚,成为思诚”。
如果说这类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有公式可循,那么他们在艺术上的低廉也可以总结为一个公式:
(空中楼阁的人物+故弄玄虚的美术)社会现实题材=一个不可信的故事
在进入具体分析影片的环节之前,我想提一嘴最近在日本流媒体上线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完整版,以及记录该片幕后花絮的影片《梦的背面》。
在这两部影片中,你能非常清晰地看到反陈思诚式商业片的高水准影片是如何拍摄出来,以及它们如何被阉割,如何被隔绝于中国大众之外。
《梦的背面》里,导演娄烨提出了“二流观众”的概念。他说,中国大部分观众只能做“二流观众,他们看不到他们应该看到的东西。
什么是观众“应该看到的东西”?
在《风雨云》被删减的镜头里。
有影评人总结出三十多处删减片段,其中最影响剧情走向的几处,大多是女性角色遭受暴力侵害的镜头。
林慧被家暴、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完整镜头非常震撼,其中带有性暗示的侮辱和暴力,国内院线版统统删除。连阿云被唐奕杰强奸,在火里站起来又被姜紫成活活打死的镜头,在阉割版里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
《风雨云》中性暴力镜头的被迫消失,和《孤注一掷》中有关性侵害、性暴力戏码的主动忽略,二者形成了互文。它不仅指向了审查制度的荒谬,更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二流观众”的悲哀。
或许,没有什么是观众“必须”看到的东西。但这里的“二流观众”中,一定有许多人看不到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
我当然不是变态,不是非要看到女性被凌辱的镜头才罢休。对于一部展现社会阴暗面的现实题材影片,我们这样的“二流观众”想要看到的是人在真实环境下的真实反应。就《孤注一掷》而言,既然它的主要篇幅都聚焦在东南亚诈骗窝点对受害者的非人残害上,那么它最避免不了的就是呈现性暴力。
因为性暴力是所有暴力形式中最为原始,也最能摧毁人(尤其是女人)精神意志的暴力。
在那样一个完全脱离了人伦、法律,视人命为畜生、等级制度森严的环境中,一旦涉及到女性受害者,性暴力必然是最基础、效率最高的统治手段。
如果一部影片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焦点又是这样一座魔窟,却完全略过了性暴力,那么它从根本的逻辑上就不值得观众的信任。
《孤注一掷》里非常隐晦地点到了性暴力。王传君让金晨跪下,成年观众都能猜到什么意思。然后呢,因为张艺兴及时出现,金晨逃过一劫。有观众说他很欣慰,影片没有拍女性被凌辱的画面,这是尊重女性的表现。
看到类似评论,我心下凛然。最恐怖的不是创作者想尽办法和审查兜圈子,或是自觉地服从某些规则,而是观众长期浸淫在正能量的真空环境中,发自内心地将违背真实的内容合理化。
真实总是泥沙俱下的。“二流观众”做得越久,就会离“真实”二字越来越远。久而久之,“真实”的定义变得模糊不清,呈现在你面前、被强行称之为“真实”的内容会渐渐取代你通过生命经验所理解的“真实”。
很多人看到像金晨这样的大美女落入狼窝,第一反应都是担心她会遭到性侵,而影片呈现的是她跳车、被扇巴掌、被牙签插手指等“真实”的暴力场景。经过这一系列高强度的奇观酷刑的“洗礼”,普通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接近极限,谁还会计较这些暴力行为的底层逻辑呢?
只要这些暴行让人看得足够沉浸、足够引起观众的痛感,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情绪上的“真实”,现实中的逻辑“真实”就不再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像《消失的她》《孤注一掷》这样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时,既觉得能说得通,又总觉得哪里不太对的原因。
性暴力的缺失,在故事层面只是一个非常细微的瑕疵,甚至谈不上瑕疵,你可以用很多理由去解释金晨这样的大美女前期为什么可以得到善待,因为罪犯是斯文败类,因为他们披着一层民主的皮,等等。
但在一部讲述网络诈骗的影片中,回避“性”,本身就是荒谬的。然而,导演对此讳莫如深。与此同时,各种残忍的身体暴力却在影片里大行其道,毫不避讳,更流露出一种创作者拿到“免死金牌”后的“恃宠而骄”。
向主流意识形态展示自己的诚意以得到权力的许可,这是中国导演的必修课,“二流观众”们都可以理解。但在拿到“良民证”后,导演的重点不是放在刻画人性上,而是放大猎奇的部分,这就不免让人失望了。
虽然我也不喜欢导演申奥的第一部电影《受益人》(电影的婚恋观完全是直男癌一厢情愿的臆想),但那部片子拥有流动的、可信的人物关系。
大鹏饰演的底层矮矬穷并不是一个一善到底的人,他有善良的底色,但是在善的另一头,是他的儿子的病。他挣扎在本性和现实之间,这种人性的摇摆和拉扯才是影片的核心。柳岩则演活了一个底层女孩对真情的渴望,她把那种“吃过很多苦的人往往只需要一点点甜就甘愿飞蛾扑火”的底层逻辑给演出来了。所以这个人也是在变化当中的。
两个底色善良却被现实所误的小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在各自防御的状态中一点点卸下伪装,看清对方,也看清自己。这是有效的人物关系。人物首先要树立起明确的行动逻辑,才能在彼此的互动中产生你来我往的、充满变数的张力。
这些优点,在《孤注一掷》中全部消失。当然不应该完全否定导演申奥的能力,只是他很显然驾驭不了涉及多方视角的群像戏。
本片最主要想抵达的主题其实就一点——通过展示现实达到劝诫防骗的目的。既然本片的功能性如此明确,那不妨就把它当做一部反诈骗宣传片来评估。
即便如此,本片也是不合格的。
拍那些奇观酷刑,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许是可以引发观众最大的恐惧。但只要你走出影院,看着一切如常,所有的恐惧都会在你吃完一顿晚饭,刷完一个小时的抖音之后烟消云散。
恐惧的情绪消散之后,当你回味片中人物为什么会受骗时,就会发现他们太愚蠢了,他们在被骗之前甚至没有任何思考和犹豫的过程,自己怎么会是这么愚蠢的人呢?
教育最忌恐吓。
谁不知道被骗去缅北“嘎腰子”很恐怖?但这些都是写在书本里的遥远概念,无论书本和影像怎么强化这种恐怖,只要这苦没落到自己头上,恐吓都是无用的。
而《孤注一掷》恰恰把重点放在了感官上的恐吓,忽略了心理上“与自己有关”的重要性。
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遭遇与自己有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人物的弱点,然后拼命地放大,让它落地,让它具象化,让它细化到像是无数次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却又无数次被人忽略。当它在大银幕被放大一百倍的时候,观众会产生惊恐。这种惊恐不同于影片中的那些感官刺激,后者指向他人,前者指向自己。
金晨饰演的美女荷官,就是一次非常失败的人物塑造。这个人物的虚假和空洞,让普通观众只能在她身上找到智商碾压的快感,无法做到一丝一毫的共情。
一个能够拍摄大牌广告、巨幅广告挂在CBD的模特,竟然因为一张街边小卡片立刻被辞退,丝毫商量的余地都没有,没有任何人脉可以动用。这已经很难有说服力了。而当她看过朋友的豪宅后,竟然连一晚上的考虑时间都不用,扭头就抱人大腿,更是让人疑惑,这可是去国外啊,不需要跟家人朋友商量,不需要跟同行打听打听?这么缺心眼,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竞争压力巨大的模特行业做到现在这个位置的。
换句话说,能混到她这个地位的模特,绝不可能是影片中呈现的傻大姐。除非,她极度缺钱,而且必须赚这个快钱,或者是她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对金钱有着近乎病态的欲望。
这些在她身上统统看不到。甚至进了诈骗窝点,她还是一副愣头愣脑、赚完钱就走的状态。
试想一下,一个正常女孩在异国他乡,生活在一个整天荷枪实弹的环境里,干着赌博行业,谁还还能如此理直气壮,没有一点畏缩,不对领导层产生迎合和讨好的心理?
在公司庆祝她做成了八百万单子的那场戏中,你也看不出她对钱有多渴望。周围的人很疯狂,而金晨呢,一副我在哪里我在干嘛的样子,看得我数度崩溃:
大姐,你来这鬼地方你不图钱你到底图个啥???
剧本的空洞和金晨的表演相得益彰,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缺心眼死得快”(反派阿才突如其来的恋爱脑我已无力吐槽了)。
金晨在片中的重要抉择没有任何可靠的心理动因。这样的人物如何让人代入?
张艺兴被骗的心理动因比金晨靠谱点,好歹套了个不甘于阶级出身论的外壳,尽管这层心理描写也十分拙劣。
但相比王大陆饰演的中产硕士生阿天沉迷于赌博家破人亡的故事,张艺兴这条线已经算是全片良心了。
阿天在本片中的所有行动,都迎合了大众对于赌徒的刻板印象——一旦沾上赌瘾,就像被下了降头,所作所为都会失去理智。
但是影片只呈现他失去理智的结果,在观众看来,他和一个突然中了丧尸毒的丧尸无异。影片有过一句台词,讲的是赌徒的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
台词没错,但怎样体现这种不甘心?电影里用不断叠buff的方式来展现阿天的疯魔。他卖房卖车借高利贷,看到奶奶的小金库都动了歪心思。这些是他不甘心的外化,而触发不甘心的点其实在金晨那里。金晨到底和他聊了什么,才能得到他死心塌地的信任?我认为仅仅是“我有内部消息”这样的话术是不足以拿捏人心的。
我有过差点被电信诈骗的经历,但凡你入过一次套,就知道骗子的话术背后藏着颇为厉害的心理学知识。哪怕我已经听过无数次反诈宣传,当他拿捏住你的某种弱点,将你带入某种具体的情境中,人就很有可能暂时忘记现实中的常识,从而接受他传递给你的信息,达到洗脑的效果。
我遇到的骗子为了不露声色地传递他们的权威性,用非常标准的播音腔跟我“科普”了很久防骗技能。我初入社会,对所谓的“权威”没有抵抗力,骗子恰恰是拿住了我做惯“好学生”的心态,对方的态度越是强硬,我就越是惶恐。听出了我的慌张,对方又立刻安抚。总之,萝卜加大棒,把我给唬得一愣一愣的,半天没缓过来。
这些非常细微的类似PUA的话术,是官方反诈宣传很少会深入的,而一部电影的体量就非常适合沉浸式地呈现这些诈骗心理学。比如,金晨演的这个美女荷官是如何取得阿天的信任的?除了贪心和不甘心,有没有拿住他的“色心”?一定是有的,否则干嘛处心积虑骗美女模特来当荷官呢。
如果阿天被勾起了色心,或者说,他没有往色情方面想,但潜意识里却相信了一个和他视频的美女所说的话,那么,作为女朋友的小雨(周也 饰),在得知男朋友整天跟这个美女客服聊天后,难道首先怀疑的不应该是他精神出轨吗?
但影片对这对小情侣情感关系的刻画约等于零。小雨这个女朋友只是一个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她对阿天只有救人心切,对他俩的感情没有任何质疑和动摇。
这些心理活动被抽空,所有的人物和关系就自然变成了空中楼阁,全都是虚假的摆设。
美术方面,就举一个例子。
金晨逃生回家敲门时还戴着斗笠,与国内的城市环境格格不入,一看就是从东南亚流落至此。但此时她应该是一只惊弓之鸟,看她回国后在装束上没做一点改变,我又忍不住想吐槽:大姐,您这是生怕自己不被警察注意到哇?
当然,我知道这身装束是基于叙事需要。导演想通过这身突兀的装扮,以及她母亲开门后突然出现一个神似东南亚人的中国警察这种桥段来凸显金晨遭受的精神摧残,顺便吓吓观众。
违背人物真实需求(金晨回国后应该想办法迅速换装才符合她极度没有安全感的心理)制造惊悚感,这种美术设计思路和陈思诚要求血浆从文咏珊额头中央流下来异曲同工。
这让我想到《梦的背面》中,娄烨对演员的皮肤要求近乎苛刻。他要求井柏然的妆容体现出“干净”的特质,但又必须保留真实皮肤的粗糙感。
在灯光方面,灯光师调侃“打了灯比没打灯还暗”,但娄烨觉得这就对了。
尽管娄烨的电影在故事层面极尽狗血,但在文化层面却无限逼近现实。在他这里,一切戏剧皆为真实服务。
从这个角度说,《孤注一掷》还不如《消失的她》。
至少陈思诚是真做戏,而申奥的目标是做真戏。
陈思诚真做戏,美术做作,故事抓马,二者相得益彰,倒也成了陈式独家风格。
申奥这种出道便专攻现实主义题材的导演,却也走了陈思诚的路子。
失真,彼之蜜糖汝之砒霜。
我没法替年轻导演们操心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但我很想替我们这些“二流观众”问一声:
是不是除了陈式大片外,我们真的别无选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