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挑一#
挺难的,其实,看上去活得风光的人,也挺难的。普遍恐高,已经代替了所谓的人往高处走。因为,许多早早攀上高峰的人,已经发自内心地感叹,高处不胜寒。生活中,让人胆寒的事儿,除了房价和药费,还有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统称为索命高吧。血脂高,咋办?靠管嘴还是靠吃药?肉和鸡蛋还能吃吗?多吃饭少吃肉,能降低血脂吗?咱们现在来解析。
血脂与饮食的联系,还得从兔子说起。时光倒回到1913年,战斗民族那边有个叫阿尼契科的病理学病发现,给兔子喂食胆固醇,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于是,咱人类第1次将胆固醇摄入与心血管疾病挂钩。1937年,2位美国生物化学家又提出,如果不吃蛋黄,就可以预防胆固醇升高,可以远离心脏病。这些高论,促使1977年的美国膳食指南建议,将每天的胆固醇摄入量限制在300毫克以内。这个量后来被比喻为不超过1个鸡蛋。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不会说话的鸡蛋,哪能经得起传说的连续攻击呢?
吃点胆固醇,心脏就完蛋?保持科学思维的人不信。有个瑞典大夫,洛凡斯科夫向自己发起挑战,每天吃8个鸡蛋,1周后,总胆固醇却下降了12%。后来,学者们理清了思路,兔子是草食动物,没被按住做试验,是根本不会吃到胆固醇的。因此,兔子的身体里,不存在调控胆固醇的机制。但是,咱们人类是杂食动物,情况就完全不同啦。咱们人类里的牛人们,也不可能吃进草挤出奶嘛。
管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许碰,能不能控制血脂水平,争论了许多年。2015年,第8版的美国居民膳食指南,板上砸钉子,直接取消,不再继续设定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定标准。理由是,迄今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饮食胆固醇摄入量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高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也没有临床研究证实严格控制饮食胆固醇摄入可以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很多人感到吃惊,肿么啦,这是养鸡卖蛋的那帮家伙控制了科学家吗?非也。
经典的医学理论认为,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成分,因此,只要将血液循环中的胆固醇水平控制到足够低的水平,就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反之亦然。但是,咱们人体血液循环中的胆固醇来源有2个途径,体内生物合成和饮食摄取,其中,体内合成约占70%到80%,饮食摄入约占20%到30%。此外,食物来源的胆固醇的吸收率仅为30%。因此,管嘴,就算完全不经过食物摄入胆固醇,能够起到的降低胆固醇水平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决定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肝脏的生物合成。
那些特别爱吃肉和鸡蛋的人,是不是在偷笑?别捂着嘴乐啦,饮食对低密度脂蛋白影响较弱,并不代表可以放开吃。科学研究的道理只是说明,单纯饮食控制对调节血脂的效果不理想,如果长期血脂异常,就要启动药物调脂。饮食对血脂升高,起到的是类似雪上加霜的作用。另1方面,调脂药物可以显著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还会导致肠道吸收胆固醇的能力增强,如果不控制饮食胆固醇,会降低药物的疗效。因此,健康饮食的要点是控制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摄入,特别是那些每100克食物胆固醇含量超过1000毫克的品种,比如动物内脏、蛋黄、鹌鹑蛋、鱼籽、鱿鱼、墨鱼等。
有些朋友可能想,是药都带毒,就是不想吃药。能不能多吃饭少吃肉,起到降血脂的效果呢?这个想法可能有点危险。最新1期的《英国医学杂志》系列的《循证医学》发表论文指出,高胆固醇人群需要减少的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而不是饱和脂肪。因为,低饱和脂肪饮食减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建议,缺少科学证据支持,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以改善心血管,对那些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更有效。因此,建议少吃面包、土豆、甜食等增加血糖的食物。同时,取得较多共识的建议是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比如进食油腻食物的时候,同时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将肠道内的胆汁酸带出体外,起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此外,鼓励摄入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多酚等抗氧化剂的食物,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聪明如您,思路清晰啦,对吧?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