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好不好,眼睛会先“知道”,身上有3个养肝“开关”,打开养肝。
人有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里,每个脏腑都有各自的“专职”,也各有自己“分管”的领域。封地所在的位置重要,该脏腑就会更被人重视。
肝属于“将军之官”,古人说“开疆拓土者,必须猛将”。这一点就足可见证肝在身体里的重要地位。
其次,肝的“封地”是双眼和筋。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开窍于目,主筋”。
眼睛对我们有何重要?尽管还不足以成为生命之所系,但眼睛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却是“秋毫可见”的。即使是视力有点下降,我们便会产生明显的“不好”感觉。
所以,才有了养肝就是养命的养生谚语。
既然肝开窍于目,作为它的外窍,肝好不好,眼睛可以帮助判断。肝要是有点不好了,肝会首先“知道”。
所谓肝好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肝藏血的问题。肝藏血充足,筋脉得到濡养,神魂也能得到充养,于是才能表现为筋骨有力,伸张有度;眼睛得到营血而能视;
二是肝疏泄的问题。肝的疏泄,包括疏泄一身的气机,主要以调达为主。心理情绪的疏泄、饮食水谷的疏泄、乃至呼吸水液的代谢疏泄,都需要肝的疏泄得力。
正常情况下,肝好,其实就是疏泄得力,藏血充盈。如果这两方面有所不足,也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肝不好”了。
肝不好,眼睛会首先知道。
如果是肝藏血不足的肝不好,双目得不到营血的滋养,视力必然受到影响。如双眼干涩、视力模糊,眼前有漂浮物。尤其在光线不足的环境里,基本看不清什么东西,这就是俗话说的“雀盲、夜盲”之类。
如果是疏泄失利类型的肝不好,一般以全身的气机郁结为主要表现。双眼也会有眼睛胀痛、红肿流泪等表现。同时伴有眼眶掣痛的感觉,也就是俗话说的“眉毛风”。
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还是枸杞菊花之类的养肝药食。确实,这类药食都有一定的养肝之用。但对于最讲究效率和便捷性的现代人而言,准备食材、烹饪佐料等等,都是比较繁琐的,也就不容易坚持下去。而养肝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其实,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有“自带”的养肝“开关”——也就是经络穴位。
人身上大概有400个左右的穴位,它们分属于各个脏腑经络、以及奇经八脉。既然是养肝,自然以足厥阴肝经、以及和肝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肝肾同源的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为主要选择。
如下三个穴位,都可以算得上是养肝的“开关”。经常打开一下,有助于养肝:
1、太冲: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位于足背,也就是大脚趾和第二根脚趾结合处的凹陷里。
历代中医养生有“泄太冲”的说法,也就是说太冲穴主要能泄肝经郁结之火气。对于肝郁气滞、肝阳上亢、肝经风热等问题,可以经常揉按太冲穴,起到养肝护肝的作用;
2、阳陵泉:阳陵泉属于足少阳胆经,因为肝胆相表里,根据经络表里配穴的原则,阳陵泉也是很不错的养肝穴位。
它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里。被历代中医养生家称之为“筋之会穴”。主要有疏肝解郁、活血行气的效用。对于肝藏血不足,气滞血瘀的肝不好,经常揉按一下阳陵泉也是不错的养肝之法;
3、太溪穴:太溪穴属于足少阴肾经,因为肝肾同源,太溪穴也是很好的养肝要穴。
它位于内踝和跟腱之间的凹陷里。对于肝藏血不足、视力下降、干涩流泪、失眠多梦等问题,经常揉按太溪穴能较好地养肝。
当然,养肝是一个全身性的问题。上述3个养肝穴位,相当于给肝经气血找个培补、疏泄的“开关”,有助于调动自身的气血运行,从而起到养肝的目的。
养肝就是养命,养肝七法
文化养生谈
50元
购买专栏
此外,及时疏泄内心的郁结之气,也是养肝所必须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泄”。可以通过运动、旅游、唱歌、休闲等方式纾解内心的郁结。或者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声地呼喊,也有助于疏肝解郁,帮助养肝。
民以食为天,在打开了上述3个养肝开关之后,适当配合食疗,更利于养肝。养肝的药食大致如下:
1、枸杞子:枸杞子性味酸甘而温,能入肝肾二经。现代科学认为,枸杞子含有的枸杞多糖,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调高肝细胞的耐受性,从而起到养肝护肝的作用;
2、菊花:菊花性味辛凉,能入肝肺二经。主要能疏风清肝、柔肝明目。
3、金银花:金银花本来是清热解毒之品,现代科学发现它含有丰富的绿原酸,有不错的养肝作用。
上述几味中草药,可以用来泡水代茶,配合经络穴位,一起养肝。
同时,可以试试猪肝绿豆粥:
先将绿豆、大米洗干净,用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慢熬,煮至八成熟之后,再将新鲜的猪肝切成片或条状,放入米粥里同煮,煮熟后再加盐等调味品。
中医素有“以形补形”的说法。猪肝绿豆粥能补肝养血、清热明目、美容润肤。适当吃点,可使人容光焕发。更适合那些面色蜡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的肝不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