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宋徽宗时期,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水泊发动起义,而这场起义运动,以宋江战败被俘从而落下了帷幕。而后世作者施耐庵则根据这场运动编撰了一本传世名著《水浒传》,书中宋江的一首“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也让读者回味无穷。
相比起真实历史中的梁山起义,施耐庵笔下的《水浒传》则更加的生动传神,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齐聚梁山,让人看了之后热血沸腾。而在水浒传的前半部分,主要着重于描写了各个英雄好汉的经历能力,各类行侠仗义的事情让人看了赞叹不已,而在后半部分的梁山被招安,征讨方腊死伤惨重则让人看了悲伤不已。
然而方腊仅仅只有八员上将,为何能够让有着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梁山损失惨重呢?专家对于这件事的评价是:两者不在一个层次上。在梁山英雄好汉没有被招安之前,打得朝廷的军队接连败退,毫无还手之力,而在被招安之后,征讨辽国可谓是一路平推过去,一百零八位好汉可谓是毫发无损。
然而为何在遇到方腊之后,梁山好汉的战斗力仿佛全部被削弱了一般,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好汉们损失惨重。梁山有一百零八位好汉,而方腊的手下,却仅仅只有八位大将,一百零八比八,方腊可谓是势单力薄。然而为何在方腊这里,梁山损失的好汉数量高达七十之众呢?
而当专家们在阅读完《水浒传》之后,针对此事做出了评价,那就是宋江这方尽管看似人多,但是与方腊相比,两者的实力却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就作战的地利而言,梁山就处于劣势。在最初的时候,梁山好汉们将朝廷的平叛军打得连连败退,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宋江等人占据着梁山。
凭借着地利优势,因此面对朝廷的军队能够处于上风。而这次的征讨方腊,两者方腊算是主场作战,而梁山好汉们则属于客场作战,对于环境都不熟悉,因此在地利上梁山处于下风。其次则是士气方面,作为反贼,方腊的手下都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一旦造反失败,被朝廷捉住,那么他们这些人都是要被判处株连的,牵扯到家人身上。
因此对于这些反贼而言,他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打败梁山军队,因此从气势上而言,他们有着一种破釜沉舟的无畏,从而在战场上悍不畏死。而反观梁山好汉们,关于被招安,其实在梁山好汉中就存在着分歧,这些好汉中有许多都是被奸臣迫害而导致家破人亡的,因此对于被朝廷招安,他们是持反对态度的。
但是在宋江的一意孤行之下,他们还是选择了被招安。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不情愿,使得他们在战场上不愿出力。再加上最初的时候梁山起义是为自己打地盘,因此他们一个个的很有劲头,但为别人打地盘,就变的消极懈怠,这也是梁山和方腊两者之间士气上的差距。
对于梁山好汉而言,在梁山的时候,天天喝酒吃肉打仗,打不赢就可以跑回山里躲起来,朝廷对他们也毫无办法。但是被招安征讨方腊之后,他们成为了大宋的士兵,因此不能够逃,再加上宋朝对他们这些造反派也并不友好,在后勤上也并没有好的保障,因此使得梁山好汉们没有办法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其次则是士卒上的折损,尽管在征讨方腊之前,梁山好汉们并没有发生过太大的损伤,但是这些梁山士卒在经过了多次的对战之后,却损失惨重,而朝廷即使对这些士卒进行了补充,但是也是战斗力很差的宋兵,并没有办法和方腊军队的士卒相对抗。
对于属于宋江阵营的士卒而言,他们原本在梁山上吃酒喝肉好不快活,然而却在宋江的带领下, 参与到了这场平叛运动中,这些事原本与他们毫无关系,但却被牵扯了进来,因此他们的内心一定会有着抵触情绪的。再加上在之前的征战中,宋江的军队接连大胜,但朝廷也没有给实质性的奖励,因此这些士卒内心是非常不满的,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他们在战场上的消极怠工。
梁山好汉们原本聚在一起,团结对抗朝廷,但是因为招安问题而变得四分五裂,心思不一。而反观方腊军队,却显得非常的团结,因此无论是在士气上,地利上还是军队的团结一致上。宋江所属的梁山军队是大不如方腊的,因此,梁山的惨败也就是正常的事情。
参考资料:
《西江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b2665b4eb726745ddfa2dd3f613e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