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罗贯中为何只提魏蜀吴?被忽略的那国很耳熟

2022-03-17     安庆大同

原标题: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罗贯中为何只提魏蜀吴?被忽略的那国很耳熟

东汉末年河北、中原、汉江、西北、西南军阀混战,想想都不可能只有三个国,然而《三国志》是“三国”,《三国演义》也是“三国”,导致大家只知道魏、蜀、吴,但事实上有“四国”,也仅仅只有“四国”,被忽略的国家是燕国,也不能怪正史和名著都忽略它,因它实在太过短暂和弱小,说鼎力其实有点勉强,那么它经历了什么?

一手建立燕国的人叫做公孙渊,出生日期不详,属于河北军阀,背景强悍,祖父是自立侯王的辽东太守公孙度,父亲是斩下袁尚、袁熙首级的左将军公孙康,而在公孙渊接位之前,公孙度已经东拿高句丽,西揽乌桓,南拎辽东半岛,并且完全拥有统治该地区的权力,其后公孙康将疆土范围扩至西抵鲜卑,南达曹魏,奠定燕国基本版图。

乍一看这国土还挺诱人的,所以公孙康死后,因为公孙渊和他哥哥还小,最终上位的虽然是他叔父公孙恭,但由于他叔父渐渐变成了阉人,阉人从来都是不可以当最高掌权者的,于是公孙渊在公元228年以这借口,逼退了他叔父,自己成为了辽东太守,并且想方设法让魏明帝将他封为扬烈将军,逐渐展露他的野心。

不过公孙渊公元233年在魏国和吴国之间一顿骚操作,让自己的境地非常难堪,前面可以知道公孙氏一族最开始依附的是魏国,但公孙渊上位之后,有意向投靠孙权,而或许是公孙渊背后的土地很诱人,又或许是他意气风发的样子使得他非常有魅力,于是就连孙权都和魏明帝一样,像中了蛊似的,要封他为王。

原本这应该是殊荣,或者说公孙渊当即就得屁颠颠改投孙权阵营,因为反正魏国也早知道他的心思,知道他不可以信任了,然而公孙渊却觉得非常惶恐,一边害怕曹操来打他,一边又想要孙权给他的金银珠宝,竟然后悔投靠孙吴了,于是把孙权派来的人都杀了,又私吞了这些物资,接着把杀掉的人的首级献给了魏明帝,真的怂死了。

接下来还是怂,虽然魏明帝之后拜他为大司马,还继续让他当辽东太守,拥有统领诸郡的权力,但当时进行封赏的时候,就因为一个人告诉他,魏国的使团里面有一个力气非常大的武人,他就以为魏国是过来谋杀他的,将使团的人围住之后再口出恶言,但又没敢直接杀掉他们,然后使团回去告了状,公元236年人魏明帝真派人来打他了。

接着双方在辽隧激战,在战争进行之前,魏明帝派出的大将毌丘俭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先是招降了乌桓的单于和都督,然后还有流亡的辽东部众,相当于削去了公孙渊的潜在盟友,又率领5000人提前秘密在辽隧设下了埋伏,按理来说都没有问题,可是行踪走漏,加上10日暴雨,反而让公孙渊占据了有利地位,只能撤兵。

这一场襄平--辽隧战役成为促使公孙渊立国的战事,因为眼看魏国靠不了了,又有点自得,公元237年他自立为燕王,改“绍汉”还设置官员,又命令使节给其它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加官进爵,国土涉及辽东郡、辽东属国、乐浪郡、带方郡4郡及25县,且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当时燕国有人口30万,拥兵10万,也确实算个国家的样子了。

但真的很短暂,没了魏国,他又回头去找吴国,可是吴国哪里还会理他?他只能自讨苦吃面对魏明帝在公元238年,让司马懿前往支援毌丘俭的二次东辽,这一次可不是之前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不仅魏国人数翻了很多倍,这战术也不像之前那么简单,双方一战,公孙渊派出的卑衍打败,二战又败。

最后司马懿在辽隧城下挖了壕沟,连日大雨反而成了助力,因为运输物资的船可以直接从辽口驶过来,司马懿带领士兵加班加点造望楼,然后往城中投石,公孙渊出不去,里面也不安全,最终开始人吃人,部分人投降后,公孙渊打算带着儿子出逃,但被司马懿追杀而死,首级直接送到了洛阳,燕国灭,成立时间就1年不到。

所以不是《三国志》《三国演义》不以写“四国”为主,一是燕国国力实在渺小,二是他们这开国国君没有亮点,事实上《三国志》《三国演义》也提到了他和他的国,但很多人都一掠而过,足以说明其存在感多弱,但割据时期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众生相、众君相、众国相,有英雄,也有芥子,越聪明,则越愚蠢,百态百姿,而回味悠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5d6f319fde689096662c35a94111e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