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杭州拾荒网红车祸身亡,他的遗物比浙大身份更让人敬佩

2022-03-20     安庆大同

原标题:六年前,杭州拾荒网红车祸身亡,他的遗物比浙大身份更让人敬佩

北魏时期,士子李士谦一生乐善好施,救人无数,他曾拿出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然而这年碰到天灾,同乡都无法偿还,李士谦便当着他们的面将欠据全烧毁,安慰乡亲的心情。“闻征音,使人乐善而好施。”

每个人都会从世上离去,有的人只留下一个轻如鸿毛般的名字,有的人却载入史册名垂青史。对于每个人来说,离开不是最终的告别,而是要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哪怕轻如鸿毛,但也留下过属于自己的痕迹。祖先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才有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有人默默付出,有人无私奉献。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有人用创新引领科技,有人成为贸易战的领路人,有人守着三尺讲台,桃李芬芳。有的人是感天动地的伟人,有的人是默默无闻的路人。无论以何种方式存在,都拥有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古往今来,从来都不缺这样的英雄。六年前,杭州拾荒网红车祸身亡,他的遗物比浙大身份更让人敬佩。

二零一四年,一则新闻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在藏书众多的浙大图书馆,一位流浪者隐藏在众多学子中,默默地读着新闻报纸。一边是流浪者的身份,一边是象征着学术的图书馆。这放在一起,难免有些不搭。有的人心灵受到了触动,便将这一幕拍了下来,放到网上。如果不受衣装的限制,一定看不出这是位流浪者。

他可能患有高度近视,读报时眼睛紧紧地贴着报纸,表情一丝不苟。这位老人在接触报纸之前,还特意洗净了自己的双手。这哪是一位流浪者,分明是一位学术素养极高的学者。如果不爱书,不懂书,又怎会如此的爱惜书本呢?

而后有报道报出,这位老人名叫韦思浩,年轻的时候确实是一个学识渊博的老者,就读于浙江大学。等他长大成人后,又成为讲台上的一名讲师,桃李满天下。而且,韦思浩还参与过《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工作,学术研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就是这样一位智者,怎会沦落到流浪汉的地步呢?

原来,韦思浩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自打他记事起,自己的生活就过得十分拮据。这也为他养成了一个习惯,简约朴素是他的生活作风。韦思浩成为老师以后,既有稳定体面的工作,也有稳定的生活住房与经济补助。对他来说,这足以让他过的衣食无忧。可韦思浩过惯了简朴的生活,不愿意过于奢侈。

同事回忆,老韦是个有名的抠门的人。不过,不是对别人扣,而是对自己刻薄。即使他有了丰厚的收入,也不愿意多花一分钱在自己身上。几十年过去,连几件新衣服也没有添过。与他同为讲师的同事,早已住上了高楼大厦。只有韦思浩自己,仍然独身住在单位分发的小毛坯房里。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床就是书。

那么肯定会有人发出质疑,韦思浩的工资都去哪儿了呢?二零一五年,韦思浩在外出拾荒的路上,不幸被一辆疾驶的出租车撞到,从此永远离开了人世。在老人的子女整理遗物时才发现,老人隐藏了半生的秘密:一张张手写的捐赠证书。

60岁的韦思浩,申请过一个学生扶贫的组织。然而,这个理念实在太过超前,单位并没有审批下来。一生节俭的韦思浩,就开始了自己的捐款生活。这时候的韦思浩,存下了半生的积蓄,一个月还有五千多元的退休金。他并没有拿这笔钱安度晚年,反而因为心疼孩子,把这些钱都捐了出去。韦思浩之所以出去拾荒,也是为了能够挣到更多的钱,补贴更多的孩子。

他本可以与别的老人一样,享受安逸的生活。可正是因为他心疼孩子们,宁愿自己过得苦一点,也要帮助孩子完成学业。所有的捐款,他都以匿名方式选择捐赠。那些接受捐款的孩子,只知道自己受一名名叫魏爷爷的帮助,而不知道这位默默付出的老人,就是韦思浩。这些孩子大部分都不负所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发来感谢信,信中还附了自己的成绩单,而这些便是韦思浩最宝贵的东西。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少有人能够坚定自己的内心,就更不用提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像韦思浩这样的伟人,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人们前进的路。

参考资料:

《史记·乐书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58f7de1a779b9e8abe72cc42e3bfe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