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越洋的潮汕人初抵目的地,均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难以自制的冲动:书报平安,托钱回家。
华侨出洋后寄回家的第一封侨批,俗称“平安批”,亦称“回头批”。平安批除了向家人报平安外,还表示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不忘赡养家眷的初衷。因此,平安批还会附上不多但寓意吉祥的偶数批款。
已故邹金盛先生收藏有一封旅越潮侨陈瑞国戊子年(1888)十二月廿五日寄澄海斗门姑丈姑母〔注〕平安批:
丈父、姑母大人:
敬禀者,儿拾捌日早在家起程到汕头乘轮,拾玖日午扬轮开行。幸蒙二位大人福庇水陆顺吉,至廿肆日八点登西贡,约于廿柒捌日可到朱笃店中,是以达函奉禀。外附大银贰元,祈笑纳为茶宜之用。谨此敬达并候
肃诸
钧安
儿瑞国敬禀
戊子拾贰月廿伍日
〔注〕潮人有所谓命中相冲,须疏称父母的风俗,收批人“丈父(姑父)”“姑母”,落款又自称“儿”,应是寄与父母双亲。
农历二月廿四日登陆西贡,尚未到达终点“朱笃店中”,瑞国便迫不及待,廿五日即寄平安批,“外附大银贰元”。
张美生先生提供的平安批,也是潮侨行孝顾家的典型体现:
郑万道九月廿八日登岸,廿九日即“奉上国币拾元”,“内抹二元交老嫲(注:祖母)收用,一元交三老祖婶收用,由(又)抹一元交宋干他母亲收用,余望饮食调摄已(以)慰儿念”。
上面的平安批,都是旅外者抵达目的地3日之内所发,表示其与国内亲人如约守信,说一不二,毫不含糊。
早期出洋的潮人,大多在家乡极度困苦,他们饥肠辘辘,囊中空如,很多人出国前已负债累累。
荣浩吾儿收知:
是日接到来批,知悉儿水陆一路平安。你母付你二十万元船资,是在横陇你老姑母代调的,儿你将来可寄此项还她。另者未知你婶母给你费用与船租一概共银若干,望你回音来知。余言后叙并祝旅安
家慈字
像荣浩这样的贫苦农民,被迫离别乡井闯南洋,先要筹足船租,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少人往往要向亲戚借,方能凑足船资。好不容易出国,到达彼岸之时,身上哪来余钱可寄回头批?然而此批不寄,情何以堪?一颗心如同油煎火炙,只得多方设法以圆心愿。这些“新侨”,或求助于投靠的店主,或带路的水客,或央求“旧侨”亲友垫付。甚至有典当身上衣物,以“回头”告慰亲人。
旅泰乡人陈绪镇1928年11月5日寄澄海程洋冈石寨母亲的批信,便是初过番者惨况的诉说:“自来至今,除需费和身税,将衣物尽入典当,还不足敷。”
因此,初期的回头批,大部分也只能是二元之数。沿袭下来,不论回头批或返乡后再度出洋的第一封侨批,批款数额一般较少金额,不可无也不可多。这便是民谣“批一封,银二元”产生的背景。
列字编号为贻157的旅暹陈玉钗寄潮邑玉峡桃溪仔乡陈梅士,千里迢迢,只能奉上光银壹元。寄银一元的侨批在数以万计的潮汕侨批中确属凤毛麟角,“批一封,银二元”,民谣所唱的“平安批”最起码的“二元”吉利偶数,寄批人却无法筹措。
尽快、尽多地往家乡寄款,是出国潮人的强烈心愿。回头批蕴含之深意,体现出海外潮人守待本心的独特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