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的牛,当属呼伦贝尔的三河牛

2019-07-17     朱文鑫

到了呼伦贝尔,朋友说,1.5吨一头的牛你见过吗?朋友见我疑惑,于是,带我走进了培育三河牛的国家级重点种公牛站——谢尔塔拉农牧场。

“谢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金色草原”。谢尔塔拉农牧场始建于1955年,位于海拉尔区东北,距海拉尔区中心22公里,土地面积595.0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8万亩,牧草地54.4万亩,林地2.2万亩,水域2万亩,是跨海拉尔区与陈巴尔虎旗行政区域以经营农、牧业为主的农垦企业。

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几代农垦人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农垦精神,在亘古荒原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农垦企业。谢尔塔拉农牧场秉承“创业、创新、创一流”精神,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经济效益、职工收入连创历史新高,进入鼎盛发展时期。

这是目前最大最重的三河牛,重量高达1,5吨。

谢尔塔拉农牧场下辖16个单位,其中有8个农业生产单位,3个畜牧业生产单位,是呼伦贝尔垦区节水灌溉面积最大的农场。

在我国种质资源匮乏时期,除新疆自治区和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市均引进过三河牛改良当地的品种,改良效果显著。蒙古和越南两个国家也相继引进过三河牛。

谢尔塔拉农牧场是著名的“三河牛”的故乡。设有国家级种公牛站一座,饲养种公牛50头;全场牲畜存栏73276头,其中三河牛存栏8525头,基础母牛4187头,牛奶总产2.5万吨,其中商品奶2.2万吨。投资建设了国内先进,呼伦贝尔一流的以集中饲养奶牛为主的第一、第二牧场和三河牛繁育科技中心三个现代化牧场。

如今的老农垦,经过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和努力,如今的农垦人早已摆脱旧时的土坯房,住进了别墅区。

花园式的小区,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吸引着许许多多农垦人从他乡归乡创业,有的放弃在外地担任高管,有的大学生双双回乡参加建设,甚至出现了三代、四代农垦人不断传承、创业的佳话。

农垦的的发展历史非常的悠久,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引进阶段(1898-1953年) 俄帝修建中东铁路和苏联十月革命两个时期,部分俄国人移居呼盟三河一带,他们先后引进了多品种牛与当地的蒙古牛进行了杂交自繁。

第二阶段 是改良阶段、品种培育阶段(1954-1986年)解放以后,苏桥相继回国,呼盟政府收购了离境苏侨饲养的杂交牛,建立了国营牧场,坚持已本品选育为主、适当的导入外血为辅的方针,开始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科学育种工作。群体生产性能不断提高,产奶量达到与乳用牛相媲美的水平。1986年被自治区政府正式验收命名为“内蒙古三河牛”。三河牛的育成,填补了我国乳肉兼用型牛品种的空白。

第三阶段是提高及新品系培育阶段(1987-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依托国家三个五年计划等项目,建立了现代育种技术体系,确定了育种目标,导入外血培育了乳用及肉用两个新品系,丰富品种结构,实现了三河牛生产性能不断提高。获得了呼伦贝尔市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一等奖及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问一位部长,三河牛母牛奶产量平均单产有多少?他告诉我三河牛母牛奶产量平均单产达3吨,经过几十年的培育,2015年,三河牛核心群母牛平均单产已经达到6.5吨。

谢尔塔拉农垦人一代代创业精神正好赋予了牛的四种精神:拓荒牛精神、老黄牛精神、孺子牛精神、奉献牛精神,这些精神也正是垦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Fby92wBJleJMoPMd-l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