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那些让人感动的沂蒙故事

2019-10-02     老年生活报

精彩生活·快乐健康

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乃至华东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战天斗地,共同创造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这里一幕幕催人奋进、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至今让人无比动容!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来到沂蒙革命老区,寻访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

红色情结 铸就文学经典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一段耳熟能详的歌曲响起,电影《铁道游击队》便浮现在眼前。多年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其作者正是我国著名作家刘知侠先生。他还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

“刘知侠有很浓重的红色情结,他所有的作品都带有红色基因,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在刘知侠夫人刘真骅家中,提起丈夫这位已经83岁的老人精气神十足,丈夫的很多创作故事娓娓道来。

受刘知侠的影响,刘真骅对沂蒙革命老区感情深厚

1939年5月,刘知侠从延安抗大毕业,从陕北到太行山,又从太行山到达沂蒙山区。“刘知侠在莒南县工作生活了7年,大部分时间是住在马棚官庄村,并且初创了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刘真骅介绍 ,1943年夏天,山东军区在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刘知侠首次认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了解到铁道游击队的战斗事迹。

刘知侠开始进行以游击队员为原型的文学创作。“最初创作故事并不叫《铁道游击队》,而是《铁道队》。”刘真骅说,为了丰富创作,刘知侠深入铁道游击队的驻地枣庄再次采访,与游击队员同吃同住同战斗,之后在马棚官庄村进行了创作。

位于马棚官庄村的抗日烈士纪念塔,如今已经是临沂市重点抗战遗迹。

寻着刘知侠创作的足迹,记者日前来到了有“齐鲁红都”一抹红之称的莒南县岭泉镇马棚官庄村,刚刚进入村口,紧挨村委的一个院子里屹立着一座抗日烈士纪念塔,塔呈六角型,塔基周长9.4米,高6米,塔正面刻有“抗日烈士纪念塔”7个大字。这是1944年,全村老少齐上阵用手工修建的,如今已经是临沂市今年第一批重点抗战遗迹。在塔的西侧,便是刘知侠《铁道游击队》原创地纪念馆。馆内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老照片将回忆定格。这里,有一份特殊的礼物,就是刘真骅的留言。她说,“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她说的就是马棚官庄村。

刘知侠在马棚官庄村当年的居住房屋。

“刘知侠当时就住在村民邢玉成家中,为了保障安全,他在墙角挖了一个洞,一有情况,他就能迅速从洞口跑到西院子。”岭泉镇宣传委员陈洪静向记者介绍。

爱党拥军 红嫂精神不断档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这段来自现代京剧《红嫂》的唱词在上世纪70年代一度风靡全国。沂蒙红嫂,她们用善良和大爱,谱写出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乐章。

1960年8月的一天,在出访苏联归国途中的列车上,时任中共山东省委副秘书长的李子超向同行刘知侠讲了一个根据地大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刘知侠深感震撼,随即赶赴沂南青驼寺一带,寻觅这位大嫂。寻访中,刘知侠发现了“红嫂”的主要原型———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的哑女明德英。

刘知侠以真实事例撰写的小说《红嫂》,引起强烈反响。记者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所在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当年刘知侠寻访红嫂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一座座只靠岩石本身的形状错缝勾连,拼砌起原汁原味的屋墙便是修葺一新的红嫂纪念馆。展览馆共12个馆24个展室。详细介绍了发生在鲁中、鲁中南区的“红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

沂蒙红嫂几乎承担了作战部队所有的后勤工作,她们共做了315万双军鞋、122万件军衣,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

“‘红嫂’并非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群在革命战争年代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女性群体的共同名称。”沂南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武光友曾经负责红嫂纪念馆的规划设计与建造工作,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聆听这些沂蒙儿女典型代表们的动人故事。

南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武光友(右)曾经负责红嫂纪念馆的规划设计与建造工作,对红嫂故事多有了解。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幼年因病致哑的农妇,从连天炮火中救下了小八路战士,并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战火中,组织同村的妇女以瘦弱之躯,用双肩扛起门板在激流中架起了火线桥的红嫂李桂芳;先后收养了86个八路军子女,自己的4个孙儿却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的红嫂王换于……200多位红嫂的感人事迹催人泪下。

红嫂纪念馆里,红嫂的故事感人肺腑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沂蒙红嫂的真实写照。”武光友介绍,红嫂纪念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红嫂几乎承担了作战部队所有的后勤工作。

新时代沂蒙女性,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践行了红嫂精神。

在红嫂纪念馆其中一个展馆的墙上,还悬挂着另一群女性的照片和事迹。她们生活的年代,已不是战火纷飞的岁月。但这些沂蒙女性,却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践行了新时代的红嫂精神。

记者留意到,一位叫做于爱梅,她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亲孙女。1953年出生的于爱梅曾在临沂市沂南县第四中学任教,退休后便走上了拥军优属的道路。十多年来,于爱梅自费和向爱心人士及企业筹集钱物共达100多万元,并像她的祖辈一样,给老英模、老红嫂和困难群众送去关心和温暖。另一位红嫂叫李秀莲。1985年,李秀莲组织成立了红娘组,共为412对大龄军人牵线搭桥。2001年退休后,她作为沂蒙红嫂协会的名誉会长,先后动员自己的侄子、外甥、孙子等亲属38人参军入伍。

弘扬沂蒙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在位于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的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有这样的记载:从1938年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蒙山沂水间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在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血染疆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岁月里,沂蒙地区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

今年90岁的张九全老人就是当年从这里参军的战士,他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严肃认真地敬了一个军礼。

今年90岁的张九全老人就是当年从这里参军的战士,他参加过济南战役、渡江战役、占领上海等,耄耋之年常常回想起过去的事情。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来到了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面对展出的珍贵照片、资料和物品,张九全伫立良久,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久违的战场。

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今年78岁的周子禄退休后依然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带领大家沿着先人的奋斗足迹,脚踏实地,真干实干。今年78岁的周子禄曾是莒南县第一任老干部局局长,后来任县人大副主任,工作中兢兢业业,退休后依然发挥余热。“我们是老区的儿女,从小就听着革命故事长大,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周子禄介绍,当年莒南县“一门三英烈”的故事对他一生的工作影响颇深。普通村民刘永良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先后把三个儿子送上前线,都壮烈牺牲。“祖国今天的成就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唯有不懈努力,用拳拳爱国之心回报。”周子禄说。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儿女用小车推出了伟大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和改革新时期,沂蒙精神与时俱进、锤炼升华,成为老区人民不断密切党群关系,凝心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B-rjG0BMH2_cNUgwWL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