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最后10年如何过?每天青菜馒头,与子女分隔两地至死不得见

2022-02-23   军武四分三十三

原标题:阎锡山最后10年如何过?每天青菜馒头,与子女分隔两地至死不得见

在清王朝结束之后,涌现了一大批英雄好汉,尽管一部分人的理想信仰不同,但是他们想要救国爱国的心是一样的。

动荡的时代,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有些人在这场浩劫中,把握机遇,从“一介草民”一跃成为大人物;而有些人则跟错队伍,最终客死他乡。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人物是阎锡山,他与上述两类人都不尽相同。尽管他站错了队伍,做错了选择,但是他的晚年生活却显得恬静安然。

唯一的痛苦是浓烈的乡愁,除此之外,他在乡下过着平静的生活,每天吃得十分清淡,闲来无事做做农活,过得怡然自得。

他东征西战半辈子,早就厌倦了尔虞我诈的政治生活,那时的他虽然有权力,但是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稍有一点闪失,就可能丢了性命。

退到台湾以后,他放弃了有权有势的生活,主动到乡下干活,很多仆人都无法适应,但是他却十分享受。

掌握山西十几年,备受尊重

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的一个小地主家庭,生活条件优越,九岁开始在私塾里学习。后来,他辍学,跟随父亲做起生意。

他的脑子灵活,人际交往能力很强,总是可以八面玲珑,因此为父亲帮了不少忙。小时候从商的经验也为他之后成立工厂奠定了基础。

后来,山西学堂招收学军,从小就有军事梦想的阎锡山下定决心要报名,并且获得了父亲的大力支持。

那时,阎锡山还不叫这个名字,他只有一个小名叫做万喜。父亲觉得儿子当了军人,以后一定威风,不能没有大字,便找算命先生给儿子取了一个名字,名曰阎锡山。

当时算命先生就说他一定可以飞黄腾达,而阎锡山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一路向上走。进入学堂后,他成绩突出,被送到日本留学,此时便奠定了他加入国民党的基础。

都说人生处处是转折,若是他当时没有到日本留学,或许也能是一名好党员。

加入同盟会之后,他协助孙中山开启辛亥革命,此时,他正式进入中国政界。从日本毕业,他回到家乡在学堂里当教官,慢慢从普通教官上升到上校团长,速度之快让人震惊。

辛亥革命彻底爆发后,他一边支持同盟军,一边忌惮袁世凯余威,因此并非完全具有革命思想。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在袁世凯复辟之后,让他掌管山西,开启了他统治山西的十几年的岁月。

然而,阎锡山的一生都在做错选择,尽管他在政界如鱼得水,但是总与人类发展的大方向不同。比如他支持袁世凯,尽管他为此得到了好处,但都是暂时性的,这给他之后在国民党中任职带来了巨大影响。

再如,他加入国民党后,面对日本军的侵略,他依然支持蒋介石的反共路线,给山西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他是一个聪明的军人,擅长打仗作战,但却不善于分析局势。他是一个八面玲珑的政客,擅长人际交往,但却不善于分辨黑白。他的聪明一直没有用对地方。

退到台湾后,开始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国内大局已定,很多国民党首领躲到台湾,开始在台湾政治上大做文章。但是,阎锡山没有和大家做一样的选择,这一次,他终于看清了局势,跟随自己的内心,放弃了官名,过上了田园生活。

他带着同行的人到乡下生活,但是这里的环境非常差,没有饮用水,没有电,甚至到最近的马路上都要步行三十分钟。

按理说,享受惯了好生活的阎锡山应该并不喜欢这种生活。然而,他的表现却让人大吃一惊,很多仆人劝他离开这里,但他却怡然自得。

没有水,就自己挖水井,没有电,就自己通电路,没有路,就自己开辟路。他将这个废弃的农场改造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几个衷心于他的随从和他一起过上了小富即安的生活。

离开了官场的阎锡山,一改往日作风,穿着粗布麻衣,吃着馒头青菜,自己挑水做饭,好不快活。

其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在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的思念。馒头是北方人的喜好,在南方,尤其是台湾,并没有多少人家会蒸馒头吃,所以他才自己动起手来。

而且,为了感受山西的传统生活,以解自己的思乡之苦,他在居住的地方盖起了窑洞,这是山西最大的特色。

要知道,窑洞的建立是为了乘凉御寒,这是北方的专属。因为南方太爱下雨了,窑洞没办法在南方生存。但是阎锡山还是自顾自地建起了只属于自己的窑洞。

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离开家乡的痛苦,不了解这种思想之情。家庭在中国传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年少时会离家,在外有所作为,但是年老之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回家,即落叶归根。

即使意外死在他乡,也会在弥留之际让后代将自己的骨灰带回家乡,这是一种情怀。

正因如此,那些被迫离开大陆,来到台湾生活的人,才会无比思念家乡,余光中写的诗《乡愁》便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情感。

或许,阎锡山也是因为这份无法寄托的感情,才在雨水多的地方建起了窑洞,即使不能住,看一眼也安心。

最大的遗憾,与子女两地分隔,至死未能见面

阎锡山保持着这样的生活态度过了十年,后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在他去世之前,留下了一些遗言,主要是对他葬礼的要求。

他希望一切从简,不要有人大声哭泣。他希望在他的墓碑旁边种满不会开花的花木,他希望可以早早出殡,入土为安。

在他去世后,跟随他的人都自寻出路,只有一个人为他守着墓碑,这个人不是他的后代,但却对他十分尊重。

其实,从他的遗言中就能发现,他没有对后代提出任何要求。这是因为,他的儿子身在国外,没有办法回来,两人已经多年未见。

他将对儿子的思念藏在心里,带进坟墓。阎锡山的前半生与后半生截然不同,前半生的他风光无限,但却活得拘谨;后半生的他,一介草民,但却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