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上,中国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文明国度。由于其他年代的历史太过久远,所以在影视剧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接触更多的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爱新觉罗氏建立的清朝。
不过影视剧中的清朝,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都是经过美化过的。即使是严苛的史书,也会因为当时的某些政治原因和个人情感,使着笔攥书的文官,一叶障目,失去原本的史实。不过对于清朝,好在有一位来自法国的摄影家,在彩色相机的视野中,记录下了关于清朝人民的真实样貌。
这位拍摄者是法国的银行家、慈善家,名字叫阿尔伯特·卡恩。阿尔伯特出生时家里生活贫穷,在他十岁时,他的母亲就因为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这个温馨的小家庭。悲痛的父亲于是带着孩子们移居其他的地方,一家勉强度日。
阿尔伯特在成年以后,便去往了当时的巴黎,并且成功找到了一份银行员工的工作。丰富的阅历加上独特的投资眼光和勤奋的努力,使阿尔伯特在二十年后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富商。但生活得丰富,弥补不了心灵的缺憾,这让阿尔伯特非常难过。
好在上天垂怜,阿尔伯特在偶然间接触到了摄影技术,照片中的色彩迅速让他着迷不已。于是他利用自己手中的人脉和财力,构建了一个大胆而又传奇的计划-彩色地球档案,换句话说,就是四处游历世界,用摄像机拍摄形形色色的芸芸众生。
上个世纪初期,阿尔伯特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当时的中国。那时掌管权力的慈禧太后刚刚驾鹤西游,年轻的溥仪登基称帝,大清摇摇欲坠,假设阿尔伯特再晚些时间来中国,见证的将会是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而不是末期的清朝了。
在中国期间,阿尔伯特和助手们四处走访了当时的京城、山东、内蒙古等地,获取了中国早期的彩色照片。这个时候中国百姓已经不再顽固地认为摄像机是“夺人魂魄”的妖物了,所以对拍照这件事还是可以接受的,有些大户人家,每到逢年过节,甚至还会主动去拍照留念。无意中保存了当时的真实生活。这种精神财富甚至比物质财富更让人动容。
因为影视剧中,妃嫔们都容妆华丽,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参海味,这会让我们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事实本该如此,然而在清朝的史书中,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些大人物照片,例如慈禧太后的生日照或者其他妃嫔的照片,基本都是普通长相,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不过阿尔伯特为了更加真实地拍摄清朝百姓的日常状态,他不断在市井中穿梭,拍摄的都是些素面朝天、穿着普通的底层生活的百姓。
在卡恩的相机中,更多的是,穿着补丁,蜗居在墙角下的普通老百姓,还有一些神情麻木,摆着破烂不抗摊子的小贩,还有一些眼神中充满好奇和畏惧的孩子。这些人的穿着,和皇宫贵族干净整齐的形象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更让人感受到普通百姓遭受到的压迫。
清朝末期,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所到之处,犹如蝗虫过境,使百姓民不聊生。当时的中国在这次侵华战争中所遭受的毁损及抢劫的损失,详细的数据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将极为重大。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的后果,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满目疮痍的中国,已不再是四方来朝的地位。由于清政府拿不出赔款的银两,于是祸水东引,高额的赔款,只能由百姓承担,让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百姓,更加穷苦。可想而知百姓的日子有多难。
在阿尔伯特保存下的照片中,每个人都基本面黄肌瘦,脸上没有光泽,眼神更是透漏着绝望。清政府虽然还在,然而已经名存实亡,百姓犹如提线木偶般被压迫着做各种事情。
彩色摄像机的存在,使照片可以明确地记录下以前发生过的事情,通过阿尔伯特的拍摄,更是为我们了解清朝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依据。
没有这些照片,不但列强们的所作所为将没人知晓,而且底层百姓的生活更是没人了解,即使有史书,但是史料记录的文字,也基本上是对王公贵族的描写,即使有对底层百姓的描写,也是寥寥数笔的一语带过,不会有人特意去了解底层百姓真正的生活。
看到阿尔伯特的照片后,我们更应该知晓,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大多经历过美化,生活有时比艺术描述得更加残酷。当时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苦于生计,甚至还会卖儿卖女。假设是在清朝鼎盛时期,百姓又何苦于此。国家的实力,决定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当时的有识之士,进行革命是势在必行的,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地努力着,才会有如今的国泰民安。
卡恩拍摄的这些照片,虽然没有我们印象中,影视剧里那么光鲜亮丽,但是,它反映的是在那段压迫的时光中,中国大多数人民最真实的状态,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
而这些幸存下来的照片,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拼搏奋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