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王羲之”,名气远播海外,沙孟海:清代没人比得上他!
清代的书法家并不少,比较知名的有梁诗正、钱南园、刘墉、张照、何绍基等人,乾隆极为推崇张照,认为他是“羲之后一人”。这些知名书法家的作品也有不少流入邻国日本,而“东方不亮西方亮”,有一位书法家在国内名气不大,但却被岛国称为“清代王羲之”,此人就是梅调鼎。
梅调鼎
梅调鼎,字友竹,号赧翁,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生于浙江慈溪县一户书香世家,他年轻时曾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因为写字差,不得参与省试。正所谓“知耻后勇”,从此以后,梅调鼎发奋习字,终其一生都在墨海徜徉。
梅调鼎书法
梅调鼎的遭遇与董其昌很像,董17岁参加松江府会考时,名次排在了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正是松江知府嫌他字写得差,于是他也开始着意于书法。据记载,梅调鼎“于古人书无所不学,少日专致力于二王;中年以往参酌南北,归乎恬适;晚年益浑浑有拙致入化境。”
梅调鼎书法
由此可知,梅调鼎的书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最初他是以颜真卿为基础启蒙的,有学者推测,他并没有专门训练过“馆阁体”,正是这样,使他没有获得省试的资格。梅调鼎学颜非常成功,甚至可以以假乱真。学颜之后,他又吸收北碑、“二王”笔法,力求做到自然潇洒,这与“馆阁体”的矫饰形成鲜明对比。
梅调鼎书法
对其早年的字,邓散木评价:“既漂亮又朴素,像年轻的农村姑娘,不施脂粉,自然美好。”进入中期,梅调鼎广采众家所长,不论碑帖,皆入手临摹。远及秦汉、近到晚清,都是他学习的对象,这一时期他也吸收了欧阳询、赵子昂、董其昌等人笔法,又受到刘墉、何绍基、翁同龢影响。
梅调鼎书法
细观这一时期的书法,大字磅礴有力、体势开张,笔画不露锋芒,飞白连带、楷行一体,笔力浑厚,逸而不浮、雄而不笨。既能平中寓险,又不失中和苍劲。梅调鼎曾说自己“朝夕磨砺不离手,夏练三伏冬练九”,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的风格大体成熟:融合魏碑体、欧阳询、颜真卿笔法,行笔方圆并用、能舍能断。
梅调鼎书法
梅调鼎晚年写字着眼于古趣、稚拙,他从钟繇作品、章草、隶简中汲取有益之处,创作了不少佳作。清末,杨守敬赴日本,也带去了梅调鼎不少作品,在他的推介之下,梅的名气在日本传开,这种走出国门的方式,也应用于齐白石、林散之。
梅调鼎书法
梅调鼎书法虽好,但在国内籍籍无名,帝师翁同龢说“三百年来所无,惜乎布衣,致声名寂寥”;沙孟海对他的评价更高,在他的《近三百年的书学》中点评梅调鼎:“他的作品的价值,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
梅调鼎刻印
梅调鼎不仅在书法上成就斐然,在治印、紫砂艺术上也颇有造诣,值得大家去了解他。
大家觉得梅调鼎书法怎么样,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