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面对张旭、怀素书法,大呼“不服”,他的水平超过唐代人了吗
很多书友认为,明清两朝没有书法大家,无人水平能与晋唐相比,这一观点有些“激进”。如果您翻开书法史,就会发现明代草书极为繁盛,而清代甚至出现了各种字体“百花齐放”、全面复兴的盛况,像徐渭、祝枝山、董其昌、何绍基、吴昌硕等名家,水平都是超一流的。
王铎草书
明末清初被誉为书画史上的一大黄金期,绘画方面有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四王”和朱耷、石涛、髡残、弘仁为代表的“四僧”,而书法领域则有陈继儒、董其昌、倪元璐、黄道周和王铎等人,其中倪、黄、王还被称为明末书坛的“三杰”。
王铎草书
这几位书法家,后人评价最高的非王铎莫属,近现代数得着的大师,如吴昌硕、林散之、沙孟海、于右任、康有为、启功,都对他赞不绝口,其中沙孟海的评价最出名:“(王铎)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
王铎草书
不仅在国内是这样,即使在日本,王铎也得到了至高的评价:“后王胜先王”,就是说他比王羲之水平还高。王铎五体皆能,行、草书水平尤其高超,当时有些人评价他的作品,说他得到了“颠张狂素”的真传,但王铎却很不以为然。
张旭《肚痛帖》
王铎55岁时,完成了一卷《草书唐诗十首》,在卷末,他写道:“丙戌三月十五日,戏书于北畿,为天政贤坦。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铎年五十五”。
怀素《小草千字文》
这算是他正式宣告自己根本“看不上”唐代“草圣”张旭、怀素和高闲的作品,言语中也流露出自认为胜过他们的自信。王铎为什么“不服”呢?答案是在他看来这三人的草法就是“野道”。所谓“野道”,原意是指意思为周代王城外的道路,可以对应“正道”“正统”。
怀素《自叙帖》
唐代以后名家批评张旭怀素,也是说他们的字是“野道”,偏离正统,而“正统”指的就是魏晋草法。米芾就说:“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
《自叙帖》
元代鲜于枢也说:“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言语中能看出他对古法的遵从。张、怀二人在魏晋名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将情绪与用笔结合,将行草向狂草推进,出于法度之外,这是一种创举,但在王铎看来就是“野道”。
王铎草书
王铎一生临摹二王法帖,也兼学唐代以来诸家,但他根植于魏晋,他的草书满纸纵横、奇崛狂怪,但终不出“二王”法度,像墨法上的创新,也没有“颠张狂素”那种震撼之感,总的来说,王铎草书并没有超越唐人,但即使如此,他也是元代以后草书金字塔尖级别的人物了。
王铎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