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父母,很难养育出高情商的孩子

2019-12-13   婉秋聊育儿

娜娜哄3岁的儿子穿外套,她快要迟到了。上班前,她必须先送儿子到托儿所。但是儿子不管妈妈要不要迟到,他只想在家里玩。当他知道他不可能待在家里,必须要去托儿所时,他感到伤心、生气,一屁股坐到地板上,开始大哭起来。

如果你是娜娜,你会如何面对这样的难题?

妈妈和她的孩子吃早饭

你对孩子遇到此类负面情绪和冲突时对孩子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长大以后的情商: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各样的冲突?

大家都知道情商的重要性:在决定着孩子将来是否幸福的比例中,情商比智商占有更大的比例。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孩子情绪管理的导师。

e

心理学约翰.戈尔曼则将家长按照对孩子的情绪管理模式分为四种类型:

忽视型家长:他们漠视、忽略或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

压抑型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持批评的态度,经常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而训斥或惩罚孩子;

放任型家长:他们包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指与孩子共享情绪,懂得情绪管理的家长。

前三类家长很难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只有第四类家长——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才有较大的可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让我们看看前三类家长会如何面对儿子不想去托儿所的情况。

忽视型妈妈,可能会告诉儿子他不去托儿所的想法很可笑,去托儿所没什么了不起,根本不需要难过;她可能会用糖果哄孩子或者告诉他学校的活动是多么好玩。

她认为孩子的那点小事不值一提,而实际上,她错失了一个跟孩子交流感受、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情绪、解决矛盾的机会。

压抑型妈妈会说:“你真没用!去个托儿所都这么麻烦,你还能做点什么呢?你再不听话我就要揍你了!”

孩子的情绪不会因为家长的恐吓就消失了,只能关闭情绪通道不向外泄露。长期在这种教养方式成长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恰当的、不被认可的,他们觉得是因为自身存在问题,所以才会有不好的感受。长大后,他们不会擅长调节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情商低的人。

孩子玩得开心很大声

放任型妈妈面对伤心的儿子,会拥抱他,和他一起共享情绪,告诉他他想呆在家里是完全正常的情绪,她不会打骂孩子,也不会哄骗孩子,但她又不可能不去上班,所以她会跟孩子商量:“你再玩10分钟,我们就去托儿所好吗?"

可是,第二天,可能会继续上演同样的场景。

情绪管理训练型妈妈会如何做呢?

首先,她会跟放任型妈妈一样与孩子共情,拥抱孩子,认可儿子的情绪。

但接下来,她与放任型家长不一样的是,她会肯定地跟孩子说:“今天我有重要的工作,确实不能跟你呆在家里,你只能去托儿所。“

儿子又是一阵大哭。

快乐的小孩粉笔交给大人

妈妈将儿子抱过来,放在自己的腿上:”不能呆在家里玩很失望是吧?其实我也有点失望。明天我就可以不上班了,我们可以在家里玩。明天你想做点什么?”

“看电视,玩拼图。”

“不错,肯定很开心。”

“我可以去公园玩吗?”

“当然可以。但是,今天我们需要去托儿所。”

这时,孩子的情绪已经平复下来,妈妈给他穿好外套出发了。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会认可孩子的负面情绪,为他的情绪贴上相应的标签,允许他体会自己的情绪,她没有责备他,也没有把他的注意力从情绪中转移出来,她引领孩子走出了失望的情绪,并且让孩子知道了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