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脾气?利用“油罐原理”给他加满油,才是解决根源的方式

2020-01-01   婉秋聊育儿

5岁的子扬独自在拼乐高。

虽然是周末,但妈妈一点也没闲着,电脑、手机都开着,不停地处理着各种事务,根本顾不上陪儿子玩。

突然,客厅传来“哐啷、哐啷”的声音,妈妈跑过去一看,子扬将乐高扔得远远的。

“为什么这样做?”妈妈很不解。

“我怎么也拼不好,妈妈。”子扬说着哭了起来。

妈妈说:“这次拼不好,再拼下次就是,或者让妈妈帮忙也可以,不至于发脾气吧?”

可是,子扬根本听不进去妈妈的劝说,反而哭得更大声了。妈妈只好放下工作去安慰他。

这边是一堆需要紧急处理的事务,那边是情绪崩溃的儿子,妈妈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倍感焦虑,心想:这孩子怎么了?年底这段时间,单位工作特别忙,经常需要加班,有些工作必须在31日前处理完毕,但是偏偏这几天,儿子的情绪特别不稳定,只要我一回家他就闹脾气。不是莫名其妙地哭,就是坐在地上赌气不吃饭,给他讲道理、批评他、不理他都不太管用。

其实,子扬的这些不良的行为都是在向妈妈求救:我需要你的爱和陪伴——年底这段时间,妈妈太忙了,已经好多天都不理我了。。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曾经提出一个“油罐原理”:我们之所以很多时候有情绪问题,不能付出奉献,不能愉快地交往合作,只是因为我们心里的那个爱的油罐有些空了,需要补充。只有当自己满足了,我们才有能力和外界愉快合作。

《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作者罗玲发现,这个理论用在孩子身上同样适用。

对于三四岁以后的孩子来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有一些时候是因为孩子感到无聊;但在很多时候,各种不良行为的问题追溯到根源,都是因为孩子心里爱的储备有些匮乏。

孩子闹,就是他感觉到了爱的匮乏而发出的求救信号,这时候,如果父母感受到了孩子的求救信息,给孩子“爱的油罐”加满油,补充上爱的能量,孩子会再度恢复正常,健康的成长。而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不懂事、故意找荏,不给孩子“爱的油罐”加油,那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不给孩子加油的父母是什么样的?

一是对孩子态度恶劣。

有一天下午,我在路上遇到一个妈妈,后面走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应该是刚从幼儿园接回来,妈妈边走边大声骂着孩子:“没有人会喜欢你,你这样的孩子,我都不想要了。”

我仔细听了听,好像是妈妈要孩子立刻回家,而孩子偏要在外面玩。

我当时就想:你不同意孩子在外面玩,怎么表达不可以,为啥态度要如此恶劣呢?

这部分家长在孩子闹脾气时不是去倾听和想办法疏解,而是严厉地批评训斥,或不予理睬,这些不但不是给孩子加油,相反,是在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

二是自己的油罐就是空的,根本无力给孩子加油。

前段时间引起媒体关注的7岁男孩被亲生妈妈虐待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情况。

妈妈很年轻,一个人抚养孩子,无论从精力、时间还是经济收入上说都是举步维艰,如果她自己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那么她自己的油罐就是空的,又如何给孩子加油呢?她甚至要从弱小的孩子身上汲取能量。

当然,这是个比较极端的案例。

最常见的是,妈妈们心里都很清楚不应该随意和孩子发脾气,但是事到跟前却忍不住,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处于充盈的状态。我们发作,通常都是当我们有压力、疲惫、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这些情况下,我们都在消耗自己爱的库存,我们的心里开始变空,所以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帮助孩子。

我回想自己有限的几次打孩子经历,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处在压力大、焦虑,情绪有点崩溃的边缘,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妈妈也是人,不能保证自己的油罐随时都是满满的。所以教育孩子,家长自身的提高和修炼很重要。

美国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把儿童教育比喻成一把“三脚凳”。这三条腿分别是: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对孩子合理的期望值、对自我需求的尊重,这三条腿缺了任何一条的支撑,教育都不可能做好。

“对自我需求的尊重”,就是父母要达到自我感觉良好,只有父母有了充盈的内心世界,才有力量解决孩子的问题。

所以,妈妈们只有将自己的油罐加满油,才有能力去给孩子加油。

怎样给孩子加油呢?

一、幼儿时期建立安全型依恋。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妈妈”的概念,根据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婴儿是从和妈妈或其他主要养育者的互动中获得安全型依恋关系的。

当孩子哭泣、害怕、兴奋、失望的时候,我们都要有回应,抱抱他,亲亲他,让孩子知道我们明白他的感受。

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比较容易在情感上与其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当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比较少;情绪不佳时,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

二、给孩子多一些陪伴和关注。

有研究表明,婴儿时期的孩子每6分钟就需要被关注。无论多大的孩子,他都会渴望父母的关注和爱。当父母很长时间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时,孩子就会产生失落感,他的“油罐”就空了,需要爱来填满。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家长忙得像陀螺一样,无暇顾及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明显减少。子扬的妈妈就是这种情况。这时,她可以给子扬一个紧紧的拥抱,给他的空油罐加点油;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做个游戏、嬉闹一番都可以,都是在给他加油。

有时候,可能只是我们默默地坐在孩子身边看着他玩耍,而不是打电话、玩手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爱的传递,足以让孩子恢复心理能量。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于父母很重要。在陪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被足够的爱滋养,生活会更从容淡定。”

三、用肢体语言表达爱。

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爱抚、拥抱、按摩是对婴儿健康最有益、最自然的一种保健方法。6岁以上的孩子同样很喜欢父母的拥抱。拥抱孩子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带有爱意的身体接触,特别是拥抱,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命体验。

孙俪曾经在微博中说:
“当孩子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时,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

孩子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

孩子不粘着自己了,跟自己有点生疏;

孩子不听管教,与大人对着干。

发生这些情况,很可能是因为孩子“爱的油罐”空了,你需要用爱给他加点油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大的一个任务就是给孩子心里的那个油罐不断加油。

从短期来看,充满爱的油罐,可以让孩子减少情绪和行为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个爱的储备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给孩子的爱,可以支撑孩子的一生,帮助他有健康的心理。